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新闻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3)

2017-08-12 05:52
导读:由于新闻的传播性真实性强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不太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及用词特点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不易,许多妙不可言的精彩之处

  由于新闻的传播性真实性强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不太了解英语国家历史文化背景及用词特点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不易,许多妙不可言的精彩之处,一疏忽就可能从眼皮底下滑过去。所以在翻译新闻英语时,我们不仅要理解好它的字面意思,更要挖掘中西文化的差异,吃透其内涵,既能真实地传达新闻的本身意思,又能顾及其文体特点增强可读性,因此翻译时一定要做到简洁精炼,生动传神,把握中西文化差异及用词方面的特点
  例如,在含比喻的报道中,英汉两个民族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英汉比喻不对应而出现空缺项。原喻体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译语中也没有喻体形象可以取而代之。对这类比喻的翻译,唯一的办法是只能舍弃原比喻形象,译出其喻义便可。例如:“The Chinese market is a bottomless pit”, said the visiting Nike CEO here in Shanghai.正在上海访问的Nike公司首席执行官如是说:“上海的市场无限巨大”。此句中“a bottomless pit”乍一看,似乎可直译为“无底坑”,但稍加思索,便不难发现这种译法不妥。因为汉语中并没有“无底坑”这一说法,所谓的“无底坑”实际上应指“无底洞”,意思是“永远填不满的洞(多用于比喻)。但是,若据此将Nike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话试译为“上海的市场是一个无底洞。”读起来就感觉别扭,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听到中国人讲“市场是个无底洞”。有鉴于此,为了使译文更加言简意明,直截了当,不妨舍弃原文的比喻形象,直接译出其意思,即“上海的市场无限巨大”。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形义发生矛盾时,我们就舍弃原喻体形象,取其意义。

  (一)理解好惯用新闻词汇的特定含义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例如,dove不能译为“鸽子”,而应译为“鸽派,何解派”;egg不能译为“蛋”,而应译为“炸弹,手榴弹”。当然,译者翻译新闻前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常用词语的新闻意义,譬如说新闻英语中表示“说”(say)的同义和近义词常见的就有50多个。它们之间在含义和修辞色彩上都互有差别,但最基本的意思是“说话”“发表意见”:admit(承认),add(又说),agree(同意),announce(宣布),argue(主张,争辩说),ask(问,要求),claim(声称),complain(抱怨),concede(承认),confess(公认,承认),contradict(反驳,否认),suggest(建议说),等等。
  (二)注意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
  新闻翻译时如果仅仅平铺直叙,或拘泥于原文死译,生搬硬套,而不顾及文体和语言特点,就很难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翻译只能说是失败的。因此,当原文中有双关、押韵或暗喻时,我们就应该仔细斟酌汉语的对应词汇,使译文更能体现原文色彩。如:
  After the boom everything is gloom.繁荣好景不再,萧条随后而来。(押韵)
  Accuser accused.原告没告成,反而成被告。(幽默)
  Middle East: a cradleof terror.中东:恐怖主义的摇篮(比喻)
  A vow to zip his lips.誓将守口如瓶。(夸张)
  (三)新闻标题可简洁直译
上一篇:词组堆迭句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