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翻译即译意。词义引申是译法研究有机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参与翻译实践的人最基本的同时也是首先就要面对的任务,要去掉“翻译腔”必须借助这一技巧。文章拟就词义变通和g1申的理据、依据和“合度”等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并通过例句说明词义引申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中则初步预测这些技巧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汉翻译 词义引申 翻译技巧
正如译学泰斗尤金·奈达等宣称的那样,翻译即译意(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翻译表达过程中如未能首先完成词义处理的任务,尤其是词义的判断和选择、引申和变通,翻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形式转换得再巧妙也无济于事。笔者认为这正是翻译过程中的“瓶颈”所在,只有在依据语境正确判断和选择词义的基础上,再对词义进行适度引申和变通,才有可能获得像样的译文。本文拟就词义引申和变通的理据、依据与“合度”等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并通过例句说明词义引申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中则初步预测这些技巧的实际指导意义。
一、词义引申的理据
我们所从事的翻译活动经常是这样进行的:拿到一篇文稿,如果没有生词、难词,我们往往会从大脑现存的词汇库里面搜寻各个词项的意义,然后依据语境,选择其中最适合的那一个对译原文相应的词项,如果遇到了生词、难词,我们大多要查词典,从诸义项中进行巡查摸排。这一过程有时是艰难的,严复先生曾用“一名之立,句月踌躇”来描述这一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过程。问题是,尽管如此,效果却不一定理想:我们自以为已经尽了最大努力选择的忠于原文的词义,放在译文中读起来却怪腔怪调,拗口可笑,甚至文理不通,语焉不详。这种译文“常常存在着许多洋化和不合乎语言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这是翻译独有的一种通病,不妨称之为“翻译症”(translation syndrome)。这种病症的症结在于译者抱着先入之见,意欲以不变应万变。翻译过程中遇到“旧词”,往往选择大脑词汇库里的已有义项,这些义项是学习外语过程中积淀在记忆中的,与学习的材料和体验息息相关,而这材料和体验就构成了具体的语境,是按图索骥,依样画瓢,在翻译中直接选用这些已有义项,还是适度调整、变通已有义项,往往可以决定译文的优劣。遇到新词,往往要查词典,选用其中所列意义,而词典所列的则是相对固定的主要意义(primary meaning)或称根义(root meaning),规模大些的词典可能加列一些引申意义和例句。如果原文语境与词典用例一致,词义理解就容易了,有时译文也可像词典用例的译文那样如法炮制。然而,实际上文本中的语境是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的,往往需要译者从根意出发,依据源语语境和译语表达习惯,变通引申出最佳词义,亦即“贴切具体上下文的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