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突发性耳聋(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的罹患因素
2015-03-09 01:04
导读:药学论文毕业论文,探讨突发性耳聋(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的罹患因素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的罹患因素
摘要: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的罹患因素。方法:对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近期有病毒感染史者达64.5%,居首位;第2位为血管性因素,占35.5%。结论: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咽部充血即可考虑为病毒性因素;与脑血管功能障碍有关的项目应详查;详细的病史及随访对突聋的诊断至关重要;突聋与分泌性中耳炎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突发性耳聋;病因;分泌性中耳炎;治疗
突发性耳聋(突聋)病因迄今不明。本文对5年来收治的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诸多罹患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月—2008年5月治疗的突聋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1 例(32耳),男15 例,女16 例;年龄13~71 岁,双耳双侧聋1 例,其余均为单侧发病。
从发病到就诊时间为8 h~2个月。有感冒病史20 例,颈椎病6 例,高血脂14 例,心脏病5 例,血沉增高11 例,血黏度增高9 例。
依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
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布的最新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详细询问病史,行专科和全身检查,纯音及阈上功能测定,声导抗检查,系列前庭功能试验(ENG);对部分患者作了甘油试验(GT)及/或速尿试验(FT),听觉脑干电反应(ABR),颅脑CT或MRI,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流图(TCD),血清
免疫学检查;45 岁以上病例均查血脂、血糖、颈椎X线片及必要的心血管系统检查,部分病例作血液流变学检查。
1.2 听力检查方法及分型
标准隔声室内用GSI10型听力计,按常规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听阈值采用倍频平均值0.25~4.00 kHz。听力损失除分为下降型8 例8耳,上升型9 例9耳,平坦型14 例15耳外,共3个类型,同时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耳聋。声导抗检查:本组病例镫骨肌声反射检查均消失。鼓室压图呈B型曲线者18 例(18耳);C型曲线者13 例(14耳)。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1.3 治疗方法
治疗主要以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川芎嗪静脉滴注,辅助维生素B1、B12肌肉注射,或者口服维生素B1等。发病前有感冒史者加用抗病毒药物,加服标准桃金娘油胶囊。7~10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做听力测试进行对比。
1.4 结果判定
按1997年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颁布的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2 结 果
治疗总有效率达69.80%,全组随访率56.90%。听力恢复最好的是上升型,平均提高25.35 dB HL;然后是下降型,平均提高20.13 dB HL,平坦型平均提高15.61 dB HL(见表1)。发病后在相同时间就诊患者的不同听力图分型预后亦是不同的。表1 32耳治疗前后的听力结果(略)
3 讨论
目前国内外大多
数学者认为内耳微循环障碍及病毒感染可能是突聋的主要致病原因。故临床上多采用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抗病毒等药物治疗。近年来,突聋患者血管痉挛、血流障碍、血液呈易凝状态,认为螺旋动脉或血管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形成、血管瘀滞是造成突聋的主要原因,并把改善内耳微循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因其有较高的自愈率,对远期疗效及预后尚难估价。
Schuknecht报道11 例(12块)突聋死者的颞骨病理,除1 例听力完全恢复者无异常外,其余显示病毒性迷路炎的病理改变,半数病例在发病时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关血清学检查结果多为阳性[1]。任基浩等[2]报道50 例突聋患者血清中副流感3型等7种病毒的特异性IgG显示突聋组近期病毒感染率为38.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0%,副流感3型可能为该组突聋患者的主要致病病毒。
本组病例64.50%在发病前有明确上呼吸道感染史,部分病例鼻腔、鼻咽部充血,虽不能据Schuknecht的颞骨病理研究结果断言全部突聋皆源于病毒感染,但病毒感染在突聋发病中的确有重要地位,也显示上呼吸道感染史与病理改变符合率甚高。临床经验表明部分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仅有鼻腔后部及/或咽部灼热或痒感,常被患者忽略。检查仅发现鼻咽部轻度充血,如果医生也忽略了这种轻微的症状及体征,则易漏诊。尽管其临床症状轻微,但病毒血症及鼻咽部的感染仍可经血行及/或咽鼓管、鼓室、蜗窗途径感染内耳。鉴于实验室血清中抗体或病毒特异性抗体(IgG)的检查难以普遍即时实施,故在分析突聋患者病因时,应仔细询问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及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史,了解该地区的流行病学史,并作详细的鼻腔、咽部尤其是鼻咽部的检查,有阳性发现即应拟诊为病毒性迷路炎,先采取抗病毒措施,再作有关血清学检查,或许可能提高这部分病例的治疗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