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关键词:心律失常 药物应用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是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与触发、纠正传导障碍及消除折返激动的发生。依据药物电生理效应归纳为4大类。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膜稳定剂主要作用机制是该类药物抑制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快通道钠内向电流,降低动作电位,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以及延缓应激性的复极过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动作电位上升速率,并能抑制传导系统中儿茶酚胺诱发起搏电流。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主要电生理作用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及不应期,延长复极时间。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属于钙通道阻断剂,主要电生理作用为抑制动作电位2、3位相,抑制心脏依赖于慢电流除极的部分传导系统。
一、I类药物
1.利多卡因 仅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负荷量为1.0 mg/ kg,3~5分钟内静注,而后以1~2 mg/min维持静滴。
2.美西律 起始剂量100~150 mg、1次/8 h,2~3天后可增减50 mg。
3.普罗帕酮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口服初始剂量150 mg,1次/8 h,如需要,3~4天后加量至200 mg、1次/8 h,最大200 mg,1 次/6 h。静注可用1~2 mg/kg,以10 mg/min静注,最大剂量不超过210 mg。而后以1~2 mg/min维持静滴。
二、Ⅱ类药物
美托洛尔,5 mg静推(5分钟内),可间隔5分钟连续给3次,共15 mg,然后口服12.5~100 mg,2次/d。也可应用其他药物。
三、Ⅲ类药物
1.胺碘酮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促心律失常反应少。静注负荷量150 mg(3~5 mg/kg),10分钟注人,10~15分钟后可重复,随后1~1.5 mg/min静滴6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 mg/min。24小时总量一般不超过1.2 g,最大可达2.2 g。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往往与注射过快有关)和心动过缓。尤其对于心功能明显障碍或心脏明显扩大者,更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血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