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3。表2 水煎煮组正交试验结果注:综合评分=(出膏率/最大出膏率)×100×0.4+(黄芪甲苷含量/黄芪甲苷最高含量)00×0.6表3 水提工艺方差分析表注:F0.05(2,2)=19.000
由表2可知,3个因素的极差大小顺序为A>C>B,提取次数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加水量,提取时间影响最小。由表3可知,因素A对本复方的提取有显著性影响,因素B、C无显著性影响。故最佳工艺为A3B1C1,即用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 h。按优选的最佳工艺提取3批样品进行验证实验,可知,3批样品出膏率分别为22.14%、21.09%、22.47%,黄芪甲苷含量分别为1.91、1.85、1.89 mg·g-1,验证结果表明工艺基本稳定可行。
2.5 醇提组正交试验设计
根据文献和预实验结果[4],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乙醇浓度(A)、醇用量(B)、提取时间(C)3个试验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进行优选,并以浸膏得率和丹参酮ⅡA含量作为考察指标进行试验。因素水平表见表4。
2.6 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
2.6.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Hypersil ODS2(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菜(体积比82∶18);检测波长为270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 ℃。理论塔板数按丹参酮ⅡA峰计算应不低于3 000。
2.6.2 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 精确称取丹参酮ⅡA 5.12 mg,置5 mL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丹参酮ⅡA的质量浓度为1.024 mg·mL-1。表4 醇提组的因素水平表
2.6.3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对照品储备液0.1、0.3、0.5、0.7、0.9、1.0 mL置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各对照品液10 μL进样,按“2.6.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对照品的进样量(μg)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回归分析,得丹参酮ⅡA回归方程为Y=473217 X+9122(r=0.999 9),线性范围为0.102 4~1.024 μg。
2.6.4 样品溶液的测定 用L9(34 )正交表安排试验,称取处方量的药材,按设定方案进行回流,收集回流提取液,定容至200 mL,精密量取50 mL,置已干燥至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于105 ℃干燥3 h,置干燥器中冷却0.5 h,迅速称量。精密称定,精密加入流动相50 mL,称定重量,避光超声处理30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流动相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 mL,用甲醇定容于100 mL容量瓶中,即得。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供试品溶液1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2.6.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
2.7 醇提组最佳工艺确定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5,方差分析结果见表6。
由表5可见,3个因素的极差大小顺序为C>A>B,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最大,醇浓度次之,醇用量影响最小。由表6可见,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有显著性影响,醇浓度、醇用量无显著性影响。考虑生产成本,确定A1B1C3为最佳工艺,即用6倍量60%乙醇溶液,提取2次,提取时间分别为2.0、1.5 h。按优选的最佳工艺提取3批样品进行验证实验可知,3批样品出膏率分别为20.24%、20.32%、19.97%,丹参酮 Ⅱ A含量分别为0.941、0.937、0.931 mg·g-1,验证结果表明工艺基本稳定可行。表5 醇提组正交试验结果注:综合评分=(浸膏得率/最大浸膏得率)×100×0.4+(丹参酮ⅡA含量/丹参酮ⅡA最高含量)×100×0.6 表6 醇提工艺方差分析表
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