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社区营销模式的发展趋向(2)
2014-03-06 01:13
导读:由于社区的快速以及社区辐射范围的逐渐扩大,社区能够满足借助社区多层面、多角度传递品牌信息的要求。整合这些营销资源成为必然,徐小龙、王方华
由于社区的快速以及社区辐射范围的逐渐扩大,社区能够满足借助社区多层面、多角度传递品牌信息的要求。整合这些营销资源成为必然,徐小龙、王方华(2008)提出了以网络社区为平台的战略营销模型,将网络社区平台分为顾客细分子平台、顾客知识管理子平台、顾客定制子平台和顾客关系管理子平台等四个子平台。[5]奇虎公司也在开发社区搜索工具、建立营销平台之初就着手为客户搭建社区整合营销平台。针对未来营销主体的不同,奇虎公司的营销平台包括三个分支平台。即发现平台、影响平台和沉淀平台。发现平台是企业的自助监控平台,企业能够自主订阅、选择监控对象。影响平台是在找到企业的忠实用户、行业领域的意见领袖及潜在消费者后,通过主题贴、社区品牌广告、关联文章等方式调动社区人群的互动讨论,影响相关人群的消费习惯和态度转移。沉淀平台是以用户为营销主体和核心,对那些忠实于品牌并愿意推荐品牌的用户个人或有共同愿望的用户群体共同建立个性空间,可以自主搜索、编辑、推荐、分享内容。
(三)创新
以上两个层次都是把网络社区看成是一个沟通的场所,把网络社区当作媒体或者工具,企业在原有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的网络社区营销,仍然还想继续操纵消费者,仍然针对的是个体消费者来开展营销活动,并没有把握网络社区流行背后深层文化内因和发展趋势。实际上,今天的消费者在面对营销范式及其技术的“操纵”时有意识地,有时甚至是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发起“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抵制运动。在这种全球性的反文化浪潮中,一些被称作“新部落”(neo-tribe)的群体在不断地凝聚、形成、解体或重构。[6]网络社区正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而形成的“新部落”。人们加入网络社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从中可以获取诸如信息得到价值、工具价值、自我发现价值、保持个体间联系价值、社会扩展价值、群体指导价值、娱乐价值等多种价值。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社区也将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组织,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组织,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QQ群,“群”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原有的基于个人主义的现代营销范式已经不适应后现代的网络社区营销,网络社区营销必将进入创新层次,以适应消费文化的变迁。
中国大学排名 四、面向网络社区的营销
网络社区消费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强调消费的社会链接价值以及强调群体认同感觉,认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分享比公司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要。“关系”的价值已经不局限于公司、员工或品牌单方面的、一厢情愿的供给,更多地来自于顾客与顾客之间的社会互动。由于共同的消费是网络社区成员相互联系的一种纽带,营销者将网络社区视为一个整体,以网络社区为营销对象,这种面向网络社区的营销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一)识别网络社区
网络社区会在网络空间上留下成员认同的记号和线索。识别网络社区可以通过对网络社区上所说和所写的东西进行案头研究;或在个体或群体(焦点小组)层次上与成员进行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访谈;或网络社区成员聚集的特殊地点进行参与性的和非参与性的观察等方式进行。社区网站一般都提供社区搜索功能,能从某个程度上减少识别网络社区的案头研究工作,社区搜索的功能还在不断完善和加强之中。
(二)选择网络社区
面向网络社区的营销的关键问题是要知道通过营销支持哪些网络社区。营销过程中选定网络社区后,可以一次以所有的社区成员为目标开展营销活动,也可以不以整个社区为目标,而集中于某个典型的社区角色并借助其在社区中的联系和影响达成最终的营销目标。
(三)支持网络社区
营销者则可以成为这些圣品或迷信物品、仪式
服装、圣地或仪式场所、仪式的语言、崇拜的神明、偶像和圣像等网络社区支撑物的提供者。如,成为羽毛球网络社区成员羽毛球拍的提供者,或者成为泡吧网络社区成员泡吧的场所等。
(四)融入网络社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除了为网络社区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持外,营销者可以让自己与社区成员一道卷入到共享的高度情感和仪式体验之中,成为社区的一员,观察产品中蕴含的意义如何从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或者它是如何通过每日的体验被改变、转移和扭曲的。成为伙伴关系的思想是网络社区营销的一个关键要素,这也是避免因控制权丢失而造成消费者流失的解决之道。
五、结束语
网络社区的出现和流行对营销的影响决不是增加了一个网络媒体或者营销工具那么简单,它背后是消费者营销权力的增强和消费文化的变迁。企业只有深刻把握到这一点才能真正面对网络社区,变操纵为支持,变高高在上为深深融入,变注重与社区成员个体的关系为注重与社区整体及成员之间的关系,实现网络社区营销的不断创新。
:
[1] 康盛创想-艾瑞市场咨询.第三届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
调查报告[J].成功营销,2007(12).
[2] 畅榕.虚拟品牌社区研究[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 徐小龙,王方华.虚拟社区的经营模式初探[J].市场营销导刊,2007(1).
[4] 陈阳.传统企业试水数字化营销[J].新营销,2008(2).
[5] 徐小龙,王方华.基于网络虚拟社区平台的企业战略营销模型[J].管理,2008(3).
[6] 王长征,周玲.面向“联系价值”的后现代部落营销[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