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模糊广告(6)
2015-01-27 01:08
导读:三是塑造广告形象。广告形象的模糊性,既有表象上的模糊,也有意蕴上的模糊。一方面,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购买产品更多的是由于它们的符号特征而
三是塑造广告形象。广告形象的模糊性,既有表象上的模糊,也有意蕴上的模糊。一方面,在现代市场中,消费者购买产品更多的是由于它们的符号特征而非它们的实际效用,因此,商品需要通过形象来销售。作为文化产业的产物,广告形象是对所广告的产品、服务所作的某种编码,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广而诱之”。它把消费者那些最深层的欲看通过形象引进到消费中,提供的经常是一个的虚幻的消费空间。如“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情境、事物和意旨之间,虚实相生,明暗互照,意融进境,境纳进意,意中有境,境中有意,互相融贯,朦胧、模糊。另一方面,广告形象又是广告诸多因素完善同一的艺术形象,而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模糊性。
四是使用数字。用数字说话是广告表达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有时是实指,但更多的是用于虚指。如“今年20,明年18”,在这里,“20”、“18”并不表示确切的年龄,只是虚指年轻一些。在广告语境下,具体的数字对比往往不表实在的数目含义,仅仅表示一种“度”或“态”的含义,会使广告变得模糊。如“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60岁的人,30岁的心脏”,广告中的“30”、“60”,游离了纯数学的含义而变得模糊抽象,正是在这种模糊抽象的比较中使人的年龄与心脏的状态形成了反差,强化了产品的作用。
注释
胡和平:《模糊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页。
耿春仁:《模糊集论与治理决策》,北京:电子产业出版社,1988年11月版,第2页。
常奇:《模糊学的哲学意义》,《学术交流》,1997年第3期,第94页。
褚毅平、梁俐:《从模糊理论看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熟悉观》,《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第4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王明居:《模糊
美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2月版,第46、134页。
孙文清:《模糊广告探析》,《贸易研究》,2003年第21期,第173页。
曹芳贞:《平面广告文化:象征文化的符号学诠释》,《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第67页。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李晓明:《模糊性:人类熟悉之谜》,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孙文清:《模糊理论与广告学研究》,《当代传播》,2006年第5期,第61页。
李航:《产品模糊地带的市场营销》,《上海治理科学》2004年第2期,第6页。
王益锋、李庆军:《浅析市场营销的模糊化》,《商场现代化》,2006年12期,第123页。
韩庆玲、魏小伟:《模糊理论与现代修辞》,《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