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循环经济立法之定位(7)

2013-09-01 01:01
导读:(15)关于法的社会功能,我国法理学上并无定论,这里采用的是社会学上的观点。参见吴增基:《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258页。 (1

    (15)关于法的社会功能,我国法理学上并无定论,这里采用的是社会学上的观点。参见吴增基:《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258页。
    (16) 关于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有详细的阐述,并且在其发布的《东京宣言》中规定有明确的目标:“应该而且必须使环境和经济目标互相加强。可持续性要求对决策的影响承担更广泛的责任。作出这些决策的人应对其决策对他们国家的环境资源产生的影响承担责任。他们必须把重点放在环境破坏的根源而不是症候上。预测和防止环境破坏的能力,要求对政策的生态方面同经济、贸易、能源、农业和其他方面同时加以考虑”。转引自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理论与机制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7)(18)(19)参见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第12页,第13页。
    (20)参见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理论与机制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21) 法律利益是利益的一种形式,是从利益体系中剥离出来的、以法定形式存在的利益,也即通常所说的合法利益或权益。法律利益是由国家特定机关选择和确认的、体现国家意志的、以法律权利为内容的、具有特殊强制力的一种利益。参见周旺生:《论法律利益》,《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22)我国有学者已经注意到循环经济立法与相关法律的关系问题,也提出了构建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构想(参见李艳芳:《系统化构建中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梅宏:《论基础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汪劲:《生理学视角下的循环经济立法问题》,《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戚道孟、刘翠娥:《中国循环经济立法初探》,《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等等)。但笔者以为,仅仅强调构建循环经济法体系是不够的,应该在综合决策的观念下建立循环经济法与经济、社会、环境相关法律的双向互动关系。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23)严存生:《作为技术的法律方法》,http: //WWW. nwupl. edu. cn/xwfb/subSite2487/program4034/11778. htm.
    (24) 综观我国目前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不仅过于集中于制度的研究,而且其论证方式也令人忧虑:其基本逻辑是由于我国环境资源问题严重而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国外有了循环经济立法,所以我国也应该制定循环经济法;因为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有哪些制度,所以我国也应该建立这样的法律制度。这种论证方法简单而苍白,既不能回答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基于什么样的价值和功能选择,也不能回答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要解决我国社会中的哪些现实问题,更不能解决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如何进行具体的利益选择和制度设计问题。外国有这些制度是事实,但即便是在国外实行得再好的制度也是别人的制度,是在他们的社会需求和法律价值判断基础上的制度,它不能成为我国当然也要制定同样的法律或者当然应该建立这样的制度的理由。
    (25)参见徐显明、齐延平:《制度文明是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
    (26)周旺生:《论法律利益》,《法律科学》2004年第2期。
    (27) 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循环经济法的名称之争。例如,有人认为,循环经济法应定名为“循环经济促进法”(参见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李艳芳:《系统化构建中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有人认为,循环经济法应定名为“循环经济政策法”(参见王灿发:《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及其定位》,《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也有人认为,循环经济法应定名为“循环经济法”(参见董红萍:《循环经济理念与环境法制度创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 //c40. cnki. net/kns50/classical/singledbindex. aspx? ID=2);还有人认为,循环经济法应定名为“循环社会法”(参见刘芳、李慧明:《建立循环型社会法律制度,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国发展》2005年第2期)。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8)刘会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及循环经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9)转引自万以诚、万岍选编:《新文明的路标——人类绿色运动史上的经典文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30)参见李艳芳:《系统化构建中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梅宏:《论基础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环境保护》2005年第1期

上一篇: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限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