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
(一)预防
要进一步完善法制,惩治司法腐败现象,严肃法纪,在社会中树立法制权威,增强其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同时,大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严重的“黄、赌、毒”要实行长期的专项斗争。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规范音像的,加强对非法出版物的查禁和打击。同时,要加大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力度,以寓教娱乐、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引导青少年的文化生活,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加大素质教育推行的广度和深度,转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教育方法,注重知行合一,并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贯彻义务教育法,依法控制学生流失现象。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应以详备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
(二)网络预防
一要加强青少年自身的修养;二要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和教育;三要清除网络垃圾,净化社会;四要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意识教育;五要加强网上犯罪特侦力量,提高执法者的专业水平。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学校预防
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及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品质。正规的学校教育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设计的,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过去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而今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思想教育的优势,结合新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涵,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育方式上,变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为灵活多变的“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育内容上,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将新知识、新观念传授给学生。
(四)家庭预防
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许多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教育内容要全面,教育方法要得当,还要把握教育时机。
2、家庭榜样示范。我国自古就重视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父母以身作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地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3、家庭气氛熏陶。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世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有形和无形、有声和无声的综合性影响,有形是指父母的言传身教,无形则是指家庭气氛的熏陶。家庭气氛对孩子是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并对他们的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家庭气氛,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4、家庭对青少年的管理与约束。青少年时期既是他们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又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促使青少年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家庭必须对子女严加管理和约束:首先,密切注意子女的思想意识变化,一旦发现思想上有症结、行为上有偏差,应当立即排解、纠正,严格限制他们不正当的物质需要、时刻关心他们的精神状态,力争从内部控制子女产生犯罪倾向的可能性。其次,注意周围环境,诸如邻里、街道、学校等的治安状况,努力消除不安定因素,切实堵住外界各种污染源头,尽力保护青少年心灵的纯洁性。再次,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况,青少年精力旺盛、善于结交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辈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因而父母应该了解子女所教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只要发现其中有品德不良、行为不轨者应该立即责令子女与其断绝来往,警惕那些可能引起犯罪的外来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中,尽量把犯罪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五)心方面预防
第一,针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认识低下与是非颠倒的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教育及道德、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根据青少年的知、情、意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讲究教育的心理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第三,帮助青少年及时摆脱情绪上的痛苦。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常会让他们产生情绪障碍,在一定外界诱因的刺激下,容易一时冲动而违法乱纪。当这类情况出现时,家长、学校和社会要关心他们、引导他们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惑,使其冷静对待。第四,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及各青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多开展适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的集体活动,这不仅能使他们的精力得到正当的释放而且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也是克服青少年精神空虚、借机挑衅的犯罪心理的有效措施。第五,正确对待青少年的欲望和需要。对于他们的合理需要应尽力给予满足,即使一时难以满足,也要作耐心劝导,以防止他们通过不正当甚至是违法的手段去满足合理的需要;对于他们的不合理需要,要进行循循善诱的解释教育,使他们认识其危害,并加以克服。第六,教育青少年正确对待恋爱、婚姻问题。及时对青少年进行性知识和的教育,帮助其排除性心理困惑,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以预防青少年的性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