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法学”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8)
2017-02-06 01:03
导读:(34)见《宋史·艺文志》“刑法类”。《宋史》有贾昌朝传,但传中没有提及此书。 (35)孙祖基著《历代法家著述考》(1934年上海刊)和张伟仁主编《中国法
(34)见《宋史·艺文志》“刑法类”。《宋史》有贾昌朝传,但传中没有提及此书。
(35)孙祖基著《历代法家著述考》(1934年上海刊)和张伟仁主编《中国法制史书目》(中国“中心院语言研究所”专刊,1976年发行)均未记载此书,笔者在东京大学法学部图书室看到过此书的躲本。
(36)蔡枢衡著《中国刑法史》序,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3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写《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5页。
(38)见沈家本著,邓经元、骈宇骞点校《历代刑法考》(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11页。
(39)吴建璠:《唐律研究中的几个》,载《中外史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1-212。
(40)参见《中外法律史新探》,第212页。
(41)关于“刑名之学”,还需多说几句。该学原是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产物,研究的重点是推敲“法令之所谓”(法律之名实),夸大对刑(形)、名的逻辑、演绎,核心在于“定分止争”(商鞅语)、“名法正义”(申不害语)、“循名责实”(韩非语),为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得的统治地位寻找正当的根据。因此,随着法家学派的衰落和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的斗争成为历史,“刑名之学”也失往了存在的基础。
(42)《晋书·刑法志》。
(43)参见张灏《晚清思想试论》,载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44)潮见俊隆、利谷信义编《日本的法学者》,日本评论社1975年版,第1页。
(45)参见川岛武宜著《日本人的法意识》,岩波书店1967年版,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