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
俄罗斯经济体制转型的混乱无序现状引起了许多学者对主流经济学在分析处理类似复杂状况时的理论适用性的关注。另一方面,几个较小国家的经济转型过程却与正统的自由化理论模式大致相符。考虑到俄罗斯巨大的地理疆域,我们几乎唯一能够找到的合适比较对象是中国。一些学者在解释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相对成功时常常会提及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种“维护和创造市场的联邦制(marketpreservingandcreatingfederalism)”。应该说,这些学者在没有仔细深入地研究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地区经济结构、政策及其变化之前就使用“联邦制”这一西方文献中较为规范的概念,这是过于草率的。
本文将仔细探讨A.Breton的“政府竞争”(competitivegovernments)概念对于大国经济体制转型的理论意义,尤其是这些国家内的空间多样性与地方自主权对建立新经济制度的影响。大多数研究体制转型的政治经济学模型都假设:在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内,各级地方政府没有可能自主确定符合其自身条件的特殊转型道路;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和地方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委托-代理模型同样是易使人误入歧途的,因为事实上当前俄罗斯的现状更符合一种同时有多个委托人的委托-代理关系。对于中国的情况,在评价地方自主程度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分析意见。对两个国家来说,“政府竞争”都将是一个合适的理论出发点。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进行直接比较来大致得出政府竞争的一些基本规律。基本的想法是:由于两国存在巨大的空间(或地区)差异,全国统一的经济转型政策将引发各地政治经济不同的反应,而这种反馈差异将促使各地逐渐形成不同的转型路径。同时,转型过程中各地的不同制度安排会引起相互趋异的结构变迁,而这种相互趋异的结构变迁反过来又会使得地方利益逐渐形成并日益显著。例如,地方经济的内生增长及其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将导致中心与边缘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出现断层和差距;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互动作用就会对这一过程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其程度视边缘和中心之间的断层和差距具体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到全国性政策层面上而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国与俄罗斯都具有以下特征:都出现了地方政府作为产权主体的“地方产权制度”(regionalpropertyrightsoflocalgovernments)现象,由中央确定的货币政策都对解决财政矛盾起着关键作用,以及中央-地方政权之间存在着围绕税基和财政收入再分配的复杂的讨价还价现象。两国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俄罗斯在引进议会民主以后,一方面,地方利益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得到更加强有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在吸引那些具有流动性的生产要素时,资方与工会会表现出不同的利益取向。在这两个国家,政府竞争都将促使地方精英不断参与政治决策,形成许多新的政治团体,尤其是增加了市一级政府的重要性。
从政府竞争的角度看,必须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确立经济体制转型政策。适宜的转型政策应该为政府竞争创造一种能够操作的政策框架,而不应过细地规定在地方转型中地方政府要采取哪些措施。从理论的角度看,仍然有着关于政府竞争的不同解释,如新古典主义的解释和进化经济学的解释,前者强调更多的集权主义政策,而后者则更倾向于分权和自主决策。
1.政府竞争与体制转型
1.1两个被忽视的转型维度:国家与空间
通过分析各个后社会主义国家在类似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国家制度与结构方面差异的重要性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理论关注,而长期以来这些因素在体制转型的经济学分析中是被忽视的[1]。例如前苏联体制转型的混乱无序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无论在狭义的还是广义的国家领域,俄罗斯都未能完成制度安排层面的实质性现代化,其中狭义的国家领域包括诸如政府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等,而广义的国家领域包括各个党派,代表集团利益的院外活动等等。这一有关俄罗斯政治体制转型的判断既能够说明为什么总体转型效果欠佳,也应让研究转型问题的经济学家清醒地看到,经济学理论对于国家转型问题的发言权可能极其有限[2],而总体说来,政治方面的体制转型应该被看作经济政策转换的外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