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本文对B县流动农民获得现代性的影响因素做出了初步探析,得出“流动经历和城市生活体验、教育水平、接触大众传播媒介、不断扩大的交际范围”这几方面是影响流动农民获得现代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社会制度安排和自身资本不足等原因,B县流动农民在获取现代性过程中还有很多障碍性因素,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性因素,本文也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探讨,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
关键词:流动 现代性 社会资本
一、 B县农民流动的历史与现实
20世纪末,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民涌人城市,农民工成为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苏北B县农民也大规模的向苏南等地涌入,与中国其他地区农民不同的是,B县农民一直就有向外流动的历史传统。“文革”期间,很多农民寻求制度漏洞外出流动,常常遭到“四清队”的“伏击”,被以“投机倒把”的“罪名”加以惩处。80年代中期,依托苏南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B县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持续向苏南等地的流动,形势之大,曾一度被一批批被遣返回原地。
通过上面简要的介绍,可以看出B县农民流动的历史相对整个中国农民流动的历史要长了多年。经过20年的社会流动,今天的B县农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迁,很多人通过多年打拼在扩展经济资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社会资本。当然,这一群体内部也发生了分化,那些打拼较好的在苏南等地购买了商品房,高级轿车,打拼相对差一点的也有部分在当地城市或乡镇安家落户,回乡的较少。
近年来,由于苏南等地工业用地的饱和,江苏省政府开始将部分重点工业向苏北转移,同时大力发展苏北经济,由此带动了苏北道路、桥梁、城市建设、服务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苏北地方政府也积极拓宽渠道吸纳资金、技术,地方政府不仅向外资和大企业招商引资,还经常邀请本土流出在外的“流动精英”1回乡参观,并通过大众传媒来召唤在外流动农民回乡参与建设。地方政府此项举措主要考虑的是在外流动农民经过十至二十年的发展,他们不仅拥有较高的技术、相对充足的资金,而且他们在思维观念、心里状态、社会视野等方面也更趋向现代性,这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所需成熟的劳动力和冲击传统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具有双重的现实意义。流动农民出于对扩展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积极响应地方政府的召唤,在系统考察、综合权衡后有步骤的回乡参与建设,近年来出现的“乡土回流”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是,通过考察“乡土回流”农民群体后,发现这一部分农民主要是“流动精英”,“普通流动者”2人数很少。“流动精英”回乡参与建设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苏北地方经济的发展,各项优惠措施给他们提供了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契机,另一方面,回乡建设可以扩大在家乡的社会资本。这两点考虑折射出“流动精英”在追求经济理性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社会理性,虽然他们还抱有一定的传统性观念(比如“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但首要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得失,传统性观念只是附带性产品。“普通流动者”很少“乡土回流”,是因为他们在苏南等地有更好的获取收入的机会,这也反映了他们流动的指向也是以经济受益为主导的。无论是“流动精英”还是“普通流动者”选择“乡土回流”的行为,都反映了他们现代性的增强,这与十多年前B县农民的社会流动有了很大区别,甚至是大相径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