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术患者围术期护理
作者:申小青 吕雁娥 李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100853)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430例行颅底病变手术与缺损修复术的患者术前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手术区与供皮区的皮肤准备及全麻常规准备;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观察脑脊液漏、面瘫、感音神经性聋等症状,实施相应的护理。结果 428例均治愈出院;2例因病变累及颈内动脉,手术时血管破裂,行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结扎,术后发生脑疝而死亡。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颅底病变的手术治疗风险极大,而精心、细致、周到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颅底肿瘤 围手术期护理
颅底有许多缝隙和裂孔,维系人体生命的重要神经、血管及延髓与脊髓连接部从中通过,属于外科手术的“危险区”,该部位手术危险性大,并发症多,病死率达5%~10%[1]。围术期护理直接关系到手术治疗的效果。1982年2月至2002年12月我科对430例累及额骨、筛骨、蝶骨、颞骨和枕骨或侵犯翼腭窝、颞下窝及部分病变侵入颅内,累及脑膜、脑组织及颅内其他结构的颅底病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30例中,男265例、女165例。年龄2.5~76.0(36.1±7.6)岁。病变累及前颅底116例,中颅底57例,侧后颅底174例,累及2个或2个以上颅底区域83例。430例中,肿瘤283例,其中良性肿瘤154例、恶性肿瘤129例;先天性病变42例,感染性病变18例,外伤76例,其他11例。全部病变均手术切除,术中行颅底骨缺损修复者95例,脑膜修补术者117例。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9例,面瘫4例,感音神经性聋2例,额骨骨髓炎2例,脑水肿2例,脑脓肿、颅内血肿、硬脑膜外血肿、硬腭坏死、耳廓部分坏死、双眼管状视野、胸大肌皮瓣坏死各1例;术后持续高热3个月者1例。428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因病变累及颞骨段和海绵窦段颈内动脉,分离切除肿瘤时颈内动脉破裂,行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后,分别于术后第2、第3天死于脑疝。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因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故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感到紧张,甚至恐惧,严重影响饮食和休息。护士详细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性质和手术方式,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耐心解答患者所提问题,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手术的成功奠定基础。
2.1.2 特殊术前准备:除准备全头皮肤外,对手术需经过的开放腔隙如口腔、鼻腔、鼻窦、眼等进行局部清洁准备,还需剃眉、剪鼻毛,术前3 d用抗生素溶液漱口、滴鼻、滴眼,以保证入路尽可能清洁。术前1 d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若行组织瓣修复手术,则同时做好手术区和供区的皮肤准备,皮肤应无感染病灶,术前1 d清洗、剃毛;遵医嘱术前给药,做好全麻常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术后按全麻常规护理,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斜坡位,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分泌物引流,降低颅内压,减轻头部充血及局部水肿;持续低流量吸氧,常规超声雾化吸入;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做好基础护理。
2.2.2 病情观察:①术后72 h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神经系统体征,重点是瞳孔变化、眼球运动、角膜反射及肢体活动状况;观察有无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及颅内出血症状,如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瞳孔的改变,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同时监测患者体温、血压、呼吸、脉搏、颅内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②颅底缺损修复皮瓣的观察。密切观察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人体各部位肤色有差异,观察时注意与受区皮肤进行对比;皮瓣温度在术后2~3 h低于邻近正常皮温,但逐渐上升后较正常皮温高1~2℃,过高则提示将发生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为1~2 s,如>5 s提示有微循环障碍[2]。保持皮瓣深面负压引流通畅,预防皮瓣下积血、积液,遵医嘱使用扩血管药,红外线照射。本组1例硬腭坏死、1例耳廓部分坏死、1例胸大肌皮瓣坏死,可能是静脉回流受阻、供血不足、组织缺氧所致,经再次手术修复、整形后痊愈。
2.2.3 联合用药的护理:由于手术范围广,涉及临近的器官也较多,术后联合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