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务管理毕业论(3)
2016-03-27 01:00
导读:6.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治理等诸多方面。
6.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治理等诸多方面。也可以就某些方面实行预算控制。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不论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其决策权都应落在内部治理最高层,由这一权威层次进行决策、指挥与协调。预算的执行层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由内部审计部分负责监视预算的执行。各单位要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进行比较,对未完成预算的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
7.风险控制
风险一般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变动性。风险控制就是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出现不利的结果。风险分为来自生产经营方面的经营风险和举债带来的财务风险。由于原材料供给地的情况变动,运输路线改变,原材料价格变动,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等因素带来的供给方面的风险,以及由于产品生产方向不对头,产品更新时期把握不好,生产质量分歧格,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试验不成功等因素带来的风险是经营风险,所有这些生产经营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企业的利润或利润率的高低变化,从而给企业带来风险。企业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和借进资金利息率的差额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引起自有资金利润率的高低变化,这种风险即为财务风险。单位要牢牢树立风险意识,对市场和形势谨慎估计,并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转换经营方式和理念,设置风险治理机制,比如,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关键是要保证有一个公道的资金结构,维持适当的负债水平,既要充分利用举债经营这一手段获取财务杠杆收益,进步自有资金盈利能力,同时要留意防止过度举债而引起财务风险的加大,避免陷进财务困境。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强化内部控制的宏观政策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关键在于治理者是否有动力和压力。从内部来说,是经营治理者有搞好监视的内在需求,从外部来说,通过强化外部会计监视对企业施加压力。促使内部控制最有效的发挥作用。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产权清楚、代理关系明确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对经营治理者的监视效力,使所有者监视到位。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为适当的履行职责,避免被解聘,客观上需要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而不是主观臆断,需要依靠会计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协调、监视,这样就能使内部控制成为企业的内部需求,自发行动。
2.加大《会计法》的执法力度。新修订的《会计法》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赋予的职责,不断进步执行财经法纪法规的自觉性,带头执法,维护国家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部会计监视制度。单位负责人应当支持、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职员依法履行职责,保障会计职员的正当权益,在单位内部为会计职员实行有效监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财政部分作为会计工作的主管部分和执法监视部分要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与《会计法》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视检查,依法查处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游记为,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3.协调运作国家监视方式,使其形成监视协力。我国国家监视的方式很多,包括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视等,但监视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各种监视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治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视协力。因此,新《会计法》规定上述监视检查部分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监视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视检查部分已经做出的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察部分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察部分应当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查账,从而进步外部监视的质量,节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