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控环境题目研究务管理毕业论文

2016-04-08 01:04
导读:财务管理论文毕业论文,内控环境题目研究务管理毕业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一、内部控制与内控环境   根据2007年1月1日起开
一、内部控制与内控环境   根据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公道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治理层和其他职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视五个要素。其中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治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熟悉和措施。它又包括以下七个要素:(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4)治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6)职权与责任的分配;(7)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与1997年1月1日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相比,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从定义上看,新准则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者是治理层、治理层和其他职员,夸大制定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采用了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美国企业咨询委员会)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准则于1994年进行了补充)中的五要素。  从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在保存了经营治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事政策和实务四个要素的基础上,删除了其它要素,增加了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及对治理层的参与程度这三要素。  上述变化,体现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即夸大治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熟悉和措施,夸大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主要“受企业董事会、治理阶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控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制定并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人的素质与观念,如治理者的治理风格与经营理念、内部控制的意识等” ,夸大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时,应当了解治理层在治理层的监视下,是否营造并保持了老实取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以及是否建立了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并要求治理层就业务规程和道德价值观念与员工进行沟通。而上述所有影响因素全部都属于内控环境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于,在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中,内控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实施和实施的效果。  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各种错误与舞弊的第一道防线,其设计是否公道与执行是否到位至关重要。新审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可谓捉住了内部控制的核心。  二、内控环境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规范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财政部自2001年起,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至今七年过往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不规范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点财政部从2001年至2006年末以来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可以得到证实。  为什么企业如此漠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呢?题目的根源就在于内控环境,在于治理层和治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和熟悉。假如治理层和治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就不可能热衷于内部控制的设计,也不可能重视内部是否得到一贯而有效地执行。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事实上内部控制同法律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要求所有人,包括它的制定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并对所有违反者进行相应的处罚。而一旦这一法则遭到破坏,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环境题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治理层和治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二是治理层和治理层(特别是治理层)不能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治理层都属于国家干部,由政府任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固然国有企业逐步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但其治理层和治理层仍然是由政府任命,很多上市公司都是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位于一身,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普遍现象使得股东大会、审计委员会并不能切实履行治理层的职责,而国有股也没有真正的产权代表,正如美国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在《企业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主张以资源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但全民所有制结构的分散性令人失看的是公民毫无权力,资产的治理就成为国家官僚的任务和特权。”企业由“大老板”(一把手)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十分普遍,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基本上形同虚设,小股东对公司治理更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表面上看这是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十分成熟的一个表现,而其根源却在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独裁制度。封建独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大于法。所谓的制度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在信息传递不畅通的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题目十分严重,只有制度的制定者才拥有有关制度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解释信息。这些解释可以根据利益大小、远***疏而异。在信息传递相对畅通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治理的透明、公然与***,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制度的信息。对制度的不正当解释变得越来越困难。为维护治理层与治理层的既得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制度粗放化、模糊化。由于制度一旦细化,并为所有员工和公众所熟知,就会对权力产生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治理层和治理层等权力拥有者不法利益的获得。  另一方面,治理层和治理层可能由于粗心大意、精力分散或者出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选择而无视控制甚至逾越控制等,那么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已有的制度会成为一纸空文。以虚假会计信息为例,1999年COSO发布的《虚假财务报告:1987~1997美国上市公司的分析》显示,产生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与内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涉及了高级治理层和董事会。“在72%的会计报表舞弊中,涉嫌参与者为公司总裁”。中国上市公司的舞弊案件也无一不涉及公司的治理层。而舞弊的动力,无非是利益二字。
上一篇:以内控建设为契机 加强基础财务治理务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