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高校财务风险探讨务管理毕业论文(2)
2016-05-09 01:02
导读:(三)降低高校筹资风险的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公道地发挥高校财务治理的筹资协调职能,确保在谨慎的原则下以最低的筹资本钱和财务风险筹集
(三)降低高校筹资风险的措施。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公道地发挥高校财务治理的筹资协调职能,确保在谨慎的原则下以最低的筹资本钱和财务风险筹集到满足高校发展的办学资金,显然已成为高校财务治理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世界各国高教经费张罗机制呈现出某些趋同现象,即以公共财政资金(政府性投进)为基础和主体、各类非公共资金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元化结构日益显现。我国可以吸收和鉴戒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高校经费张罗的有用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筹资不足以及筹资风险等题目,实现高校的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1)筹资渠道规范化,争取社会气力捐资。作为高校财务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被写进199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这是高校财务治理职能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它要求高校财务工作从注重“理财”转变为注重“生财”。一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开发校友资源和学生父母资源,成立校友会和父母教育后援会,利用其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为高校筹资牵线搭桥,或者直接通过捐赠、合作建设等方式向高校投资。对学校来说,分布于社会各界的校友们是一个知识密集、信息丰富、与母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是学校非常珍贵的资源宝库。日本、美国的高校均成立了校友会,社会捐赠中大部分来自于校友的捐赠。而日本一些大学还成立了父母教育后援会,不少捐赠也来自于该后援会。另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制度上鼓励企业向高校捐赠,制定对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实施优惠政策的具体办法,并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对高校捐赠。企业或者个人可以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同时企业或个人在高校捐资建设的建筑物(如研发中心)等可以其名冠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获取研究资金。目前,从高校经费来源构成看,校办产业用于教育的经费很少,所占比例不大,且呈逐年递减趋势。而在日本,产、学、研联合,在政府的支持下非常活跃。我国企业和高校也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在同一领域进行大联合,形成产、学、研合作中心,上风互补。在合作过程中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各自获得收益。高校可以用该收益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同时高校利用研发中心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才质量。同时,国家也应出台有关促进“大学与企业”联合的税收、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使高校科研、产业成为经费来源的新渠道。
(3)高校后勤社会化,利用服务资源筹资。通过进一步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步伐,公道、充分利用学校的服务设施等资源,在保证本校师生住宿、生活等需要的条件下,可以将暂时闲置的服务资源通过租赁、承包、有偿服务等方式进行多种经营,以增加收进。
(4)财务决策科学化,向银行适度融资。向银行贷款可以解决高校经费投进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矛盾,可以改善基础建设、教学条件,大大缓解高校办学压力等,因此高校因发展需要可以向银行贷款筹资,但高校究竟跟企业不同,负债难以形成财务杠杆的正效应应该慎重对待。学校向银行举债一般都是长期的,由于项目投资大、回收期长、不确定因素诸多,因此贷款举债之前必须慎重考虑;正确猜测学校发展所需资金,坚持数额适度、满足需要、注重效益的原则筹集到高校发展所需资金,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大力举债融资,尽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二、高校投资活动风险探讨
(一)高校投资活动分析。高等学校投资是指对除职员经费开支和经常性支出以外的、具有资本性支出性质、能产生长期效益的项目的投资,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专业学科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投资、校办产业投资、以及对外投资等。这些投资对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进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以来,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规模。与之相伴的是高校投资扩张,各地兴起大学城热、新校区热,原本宁静沉寂的
校园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高校面积不断扩大,一栋栋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实验楼、图书馆等拔地而起,部分高校贷款甚至已高达10亿至20亿元。目前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总量约在1500亿元至2000亿元之间,高校贷款有可能成为继钢材、水泥、电解铝之后的又一类高风险贷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