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理论界对我国国债问题的讨论综述(4)
2013-09-03 01:04
导读:六、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债市场中最大的缺陷是品种太少。我们国家基本上是中期的国债,短期的基本没有。我们今后要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
六、我国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债市场中最大的缺陷是品种太少。我们国家基本上是中期的国债,短期的基本没有。我们今后要向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要求。 2.我国国债市场发展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国债市场缺乏长期的基准利率。我国大多数长期浮息国债,每年是根据中央银行制定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没有长期固定的利率,使在债券市场上很难计算收益曲线。(2)我国国债市场处于被分割的状态。我国现在有银行间国债市场、凭证式国债买卖场所(银行柜台)和上海交易所国债市场,这几个国债市场处于被行政分割的状态。(3)国债市场的托管清算系统落后。目前托管和转托管与支付清算系统的连接是很落后的,许多风险和问题恰恰是发生在托管和清算环节上。如果没有安全、有效的托管支付清算系统,国债市场就少一条腿。我们可以把国债交易看做市场的前台,把国债的托管和清算看做市场的后台。(4)我国缺少短期国债。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发行短期国债是必要的。从货币政策实施和头寸管理来考虑,短期国债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发行短期国债是有国际惯例可循的。我国需要发行短期国债。 3.我国国债规模发展存在三个主要问题:(1)债务的还本付息给我国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986—1989年,国家财政开始偿还陆续到期的国债,当时财政还本付息支出在10%-30%之间。但进入90年代以来,这一比重已经很高,一般年均在60%以上,1997年竟达到79.53%,反映了债务收入中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2)政府把举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变通手段,导致政府债务规模的刚性增加。从20年来的财政赤字规模可以看出,赤字规模越来越大。1990年为158.88亿元,1994年为581.52亿元,1999年的预算高达1503亿元,财政赤字增加,债务规模相应增加。特别是1994年以后,由于不准银行透支或借款来弥补赤字,使得债务规模的变动与财政赤字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国债发行规模出现了不正常的增长势头。(3)债务支出越来越多地用于消费性支出,大大降低了国债的偿还能力。我国财政赤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目前财政支出80%以上用于“吃饭”造成的,国债的还本付息支出大部分属于居民消费性支出。即使居民用于投资,与国债的偿还也毫不相关。伴随着我国财政比重的不增反降,国债使用性消费倾向凸显。特别是我国处于借新债还旧债的高债务时期,建设性债务比重下降加上某些投资效益低下,政府偿债能力进一步弱化。 4.我国国债利率存在一些问题。(1)国债利率的地位及其确定依据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惯例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其国债利率,尤其是短期国债利率,一般被当做确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基准利率。而我国国债利率目前根本没有占据这样的地位,相反,它只是银行利率以及市场利率的从属利率。(2)国债利率较高。(3)国债利率缺乏弹性。目前我国国债对个人发行部分的利率水平与对单位发行部分的利率水平差距过大,国债发行利率缺乏弹性。 5.我国国债市场不发达。(1)国债市场流动性不足。国债与银行存款相比优势不是很明显。目前对银行存款的惟一优势在于收益率高一些,但这种状况是不能持久的。(2)国债发行制度与交易制度不尽合理。国债发行制度不合理的地方有:发行没有一套规程,每次发行方式都不一样,没有一劳永逸的范式;发行额度审批过于谨慎;发行收入存入国库,不能收取利息;一级自营商数量较少等等。国债流通制度不合理的地方有:流通市场主要是为机构投资者设计的,大部分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一般机构和个人不能参与这个市场;国债交易单位是1000元,对散户来说门槛较高;国债交易只有现券、回购两种,缺乏衍生国债工具等等。(3)缺乏权威的国债定价公式。由于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可操作性强的、精确的国债定价公式,投资者对国债的内在价值就难以认同,导致国债市场波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