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名《贼》(1)网

2013-09-22 01:15
导读:艺术学论文论文,名《贼》(1)网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银幕上的贼史和影史一样长。而这些贼常常还是那个时代的好
银幕上的贼史和影史一样长。而这些贼常常还是那个时代的好男好女。从电影史早期的《巴格达的贼》(The Thief of Bagdad,一九二四年)到最近的法国《小贼》(The Little Thife,一九九九年),从“意大利的贼”、“伊朗的贼”到“日本的贼”,他们一个个面目美好,犹如天使或谪仙,就像东方的“黄金三贼”——周润发、张国荣和钟楚红,他们“纵横四海”,演绎的是“从前有个贼”的传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贼都弹不虚发像周润发,飞檐走壁如张国荣,他们中的多数也活在人间,满腹心酸,也遭遇突然的头痛,倾盆大雨,以及失恋的失业。
  电影史上,以“贼”以“偷”命名的电影数以千计,尤以法国“小偷”和俄罗斯“小贼”居多。其中颇有几个幸运或不幸的小偷小贼因为电影大师的非凡功力而永垂影史,成为一代名《贼》。
                      一

  贼史上,最有理由偷窃但手艺最差的是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自行车窃贼》 (The Bicycle Thief,一九四八年)里的安东尼奥。这部电影源于一桩两行字的新闻:一个失业工人和他的孩子一起在罗马街头奔波二十四小时,寻找他们丢失的自行车,结果是一无所获。德·西卡 所讲述的故事其实也就这么简单:一个失业的罗马男人必须有一辆自行车才可以获得一份张贴海报的 工作、他的妻子于是用他们的褥子赎回了被典当的自行车。但是工作第一天,当他在张贴一张好莱坞 明星丽塔·海沃斯的巨幅海报时,自行车被偷了;他和他的小儿子踏遍了罗马寻找他的自行车,走投 无路之际,他也产生了窃车的念头,但是被当场抓获。
  德·西卡说,在筹拍《自行车窃贼》的时候,一个美国制片商曾提供他数百万美元的巨资来拍摄该片,但该片商的条件是由好莱坞当红巨星加利·格兰物来演男主人公。德·西卡拒绝了,他在罗马的失业市场找了一个真正的失业工人来演他的安东尼奥,一个在街上看热闹的孩子来演主人公的儿子,一个新闻记者来演他的妻子。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个叫兰伯托(Lamberto Maggiorani)的炼钢工人在超乎寻常地完成他的角色后,又出现在罗马的失业市场等候工作。所以,德·西卡的同行这么评价他:“他是宁可要现实,不要浪漫;要世俗,不要闪闪发光;要普通人,不要偶像。”自然,《自行车窃贼》在任何意义上都可以说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意大利首席编剧柴伐梯尼(Cesare Zavattini)的本子,完全的低成本制作,所有场景在罗马街头实地拍摄,以平民化的剧情推进,既不说教,也不升华,德·西卡所要讲述的似乎并不是一个绝望的人变成窃贼的过程,他让他的主人公在罗马奔波,我们跟着他看到罗马街头的公共汽车,小餐馆里的奶酪炸鸡,排队算命的人,屋檐下避雨的神学院学生,为了两勺汤祈祷的穷人,后街的地痞流氓,自行车市场没完没了的车铃声……因此,德·西卡的电影一方面带有趣闻秩事的质地,一方面又是朴素不过的生活本身;而他的故事和主人公也藉此避免了贫穷的道德意味和狼藉的哭声。主人公安东尼奥的处境也莫名地显出幽暗的诗意和幽默。当他终于被绝望折磨得精疲力竭后,他问他儿子:“想不想来点批萨?”于是他们烈士般地走进一家餐馆、安东尼奥甚至给自己要了点酒。


  《自行车窃贼》面世之初,被多数人视为一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寓言,兼之编剧柴伐梯尼本人还是个共chan dang员;左翼作家卡挪夫(Joel Kanoff)甚至批评德·西卡说他的结尾处理削弱了影片的社会意义。但是,随时光流逝,《自行车窃贼》的美学意味逐渐彰显,大卫·汤普孙(David Thomson)感慨说:“《自行车窃贼》看得越多,德·西卡的罗马就显得越有诗意。”安德鲁·巴赞(Andre Bazin)在《电影是什么?》这本巨著中,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这部影片,他的结论是:“《自行车窃贼》是纯电影的最初几部典范之一。不再有演员,不再有故事,不再有场面调度。就是说,最终,在具有审美价值的完美的现实纪景中,不再有电影。”所以,英国权威影评杂志《音影》如此评价这部电影:“把《自行车窃贼》称为经典实在还是保守的说法。
                       二

  罗伯特·布烈松(Robert Bresson)在四十多年前拍摄的《窃手》(Pickpocket,一九五九年)至今被影评界认为是一部“最当代的影片”。他本人在一九九九年岁末的辞世曾经冻结了全世界电影人的心,人们悲伤“一百年来,携着电影的手松开了”;而一九五九年则被《电影笔记》判断为“一个电影的分水岭”,一个显见的原因是,一九五九年的巴黎街头,戈达尔在拍《断了气》(à bout de souffle),同时,布烈松在摄《窃手》。想像以下的场景是相当动人的:蜜萨鲁(《断了气》的主人公)跑过巴黎的街角,和米歇尔(《窃手》的主人公)相遇;戈达尔的身影晃过布烈松的底片;《窃手》的一个背景出现在《断了气》中;布烈松的一声“Camera”启动了戈达尔的摄影机……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让银幕纪录战争:世界战争纪录片回顾与思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