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话西游》与“文革后一代”的主体性建构((3)

2013-10-28 01:25
导读:三、《大话西游》的传播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流动可能先是经由大众传媒的影响,首先抵达“观点领袖”(OpinionLeader),然后观点领袖把自己已读到或听到
   三、《大话西游》的传播
    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流动可能先是经由大众传媒的影响,首先抵达“观点领袖”(Opinion Leader),然后观点领袖把自己已读到或听到的信息传递给受其影响的同事们。这个假设被称作“二级传播” 。
    在这份名为《二级传播:对一种假设的最新报告》的文章里,卡茨表明:“观点领袖与受其影响的人们非常相像,并典型地属于家庭、朋友、工友等同一种初级群体。由于观点领袖可能更感兴趣于他具有影响力的特定领域,因而被他影响的人会在其兴趣层次上与观点领袖有很大差距是非常不可能的。影响者与被影响者的影响领域可能会变换角色。在大多数领域,群体的注意力是聚集在该群体外世界的一些相关部分,通过任何合适的媒介把本群体与群体环境的相应部分联系起来是观点领袖的功能。” 
    回顾《大话西游》在大陆的传播网络,我们不难找出以下这些显著的传播信道: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观点领袖、电影院、电视、盗版VCD。其中,传统媒体、互联网媒体、观点领袖组成了影响层面的信道子网,而电影院、电视、盗版VCD组成了认知层面的信道子网;同时,传统媒体、电影院、电视构成了官方层面的信道子网,而互联网媒体、观点领袖和盗版VCD则构成了民间层面的信道子网。接下来,我们将仔细讨论这个传播网络构架。
    《大话西游》的中国大陆传播信道网络构架
    影响层面 认知层面
    官方层面 传统媒体 电影院、电视
    民间层面 互联网媒体,观点领袖 盗版VCD
    作为一部电影,初期在传统媒体上的大力宣传,已成为保证其后期票房收入的不传之秘,所以,即便质量不算上乘的作品,也非常懂得张扬自己的优点,或者说卖点,以引起读者的好奇与期待。当然,如果在我们的各种媒体中,这种宣传出现了饱和甚至过度,就会造成宣传失效。但是在1995年的中国大陆,这种情况显然还未出现,几乎是任何一部电影,只要通过电视、报刊、杂志进行一个档期的炒作,就能在首轮放映中获得成功回报。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然而《大话西游》却胆子大得可以,它没有在初期宣传上有巨大的投入,只是在一些报纸电视作了一些常规宣传,也正是为此,《大话西游》在资料馆的记录少之又少,我们甚至很少听说哪个‘大话迷”是在电影院经历《大话西游》第一次的 。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对电影文本的解码方式也非常重要。因为一部片子也可以在宣传力度不够的情况下成功,只要它足够受观众欢迎,而周星驰这张招牌在1995年应该说已经是响当当的了。
    然而,我们有必要记住的是:周星驰这次的无厘头搞笑做得有点过,至少,它不适合那些掏钱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在中国大陆,虽然电影遭受了电视的无情冲击,但它固有的那种正位的消费形象还在,也就是说,对一个中国观众来说,上电影院去看电影,这依旧是一件一本正经的消费行为。有消费投入,就需要获得相应的消费回报,可是,当这些观众进去后发现,自己看的电影并非是自己想要看的电影后,自然就会抱怨了。在这里,有一个背景是需要介绍的:1994年底,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批准了一个建议,同意每年可以进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当时为区别以前的进口影片,社会上有人将这10部影片称之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于是流传开来,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所以1995年是第一个大片年代,电影院的起死回生,完全取决于这些的大片的大制作大明星大排场上,观众对电影院的期待,也同样被更加正位化,他们被培养出了到电影院看大片的意识,一个侧面的统计数据给予了以上判断以实证的支持:当时北京市电影公司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从1995年到1996年,观众对国产片的信任度从41%降低到20%。 所以,当看到一部制作成本一般的非大片电影时,《大话西游》对观众造成的心理落差也是相当厉害的,因为它严重偏离了观众视野期待正在迅速成长的那个方向。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喜剧编剧俞白眉曾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对此做过到位的述评,他写道:“我曾经很不理解《大话西游》在票房上的失败。因为从艺术上讲,我觉得它可以算是周星驰最成功的作品了——但是票房居然那么差。有搞笑,有煽情,有动作;芜杂,立体,不线形,有张力,小处精细,大处粗疏,我甚至想《大话西游》里面很有一些和伟大作品相似的地方呢。可《大话西游》就是不被观众认可。观众们觉得还是《破坏王》、《逃学威龙》、《精武门》,甚至《百变星君》更好看——故事简单,脉络清楚,节奏快。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大众艺术家不可能像严肃艺术家一样率性而为一骑绝尘。不能鹤立鸡群,还得照顾大多数。” 
    但是后来通过电视来播放这个电影就不一样了:它是免费的,也就是说,观众在免费状态下,他对电影的欲望需要,将和付费状态下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将降低对电影的人文意义、娱乐价值等等方面的期待,而是怀着不看白不看的心态在观赏,而这种心态,恰恰是看一部没什么深度内涵的无厘头搞笑电影所需要的。
     通过盗版VCD市场来获取这部电影的盗版VCD,也是这种心态的反应,虽然,这仍旧是要花钱的,但相对电影院的票价来说,付出的钱相对来说还是少了很多,而且,看VCD是看小画面的电视屏幕,它所处的场景完全是家庭的、随意的、私人化的、小团体性质的,根本就不像电影那样,是一件带有社交意味的公众活动,而且更妙的地方是,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乃至经过群体讨论,直到弄明白为止,这一点,电影院里的设备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互联网这个天下最大的免费午餐市场,也为《大话西游》的火爆助了必不可少的一臂之力。在1995年的校园内,建立一个电子公告板,是一件相当费力的事情,但两三年之后,在网上任意一个BBS论坛上讨论《大话西游》,已经是很轻松平常的事了,尤其是97年整个《大话西游》的剧本被全部搬上网后,更是让大话资源有了可以被大量复制传播的丰厚基础。而这个时候,盗版VCD所逐渐培育出的一个个孤岛式的大话群体也都陆续成熟,他们将继续他们的免费策略,在网上将他们各自的心得进行交流,有人发文章,将自己的观片经历如数告知:“你想想,在过去的一周里面,我看这部片子一共三遍,在以后的一周里面,我打算再看三遍,有了这六遍的基础,我大约对它可以有一个接近正确的看法了” 。而又有人发文章,将反复推敲出来的人物关系图给献宝呈上: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铁扇公主(有染)香香(牛魔王之妹)青霞(灯芯)
         |    结婚未成 |   /有染  / 有仇
       夫妻|         |   /    /
         |       至尊宝-----盘丝大仙(紫霞仙子)--蜘蛛精(春三十娘)
         | |     |结婚未成| 师徒/
      牛魔王(把兄弟)————|————|    | 师徒  /
     | | /
     | 结婚未成 | /仇深五百年
     因为她发现至尊宝最爱的不是她,白骨精(白晶晶)——
     
     菩提大哥(五百年后为菩提大仙)”。 
    不要以为这些大话迷们在无话找话,他们所面对的只是实事本身,而这个实事恰恰在内容结构上相当复杂。虽然《大话西游》的脚本完成前后仅有三个月时间,而且还分成了上下集,但是,在主要的情节脉络上,它却是条理分明的,没有一点交待不清楚的地方,而很多细节上的伏笔,更需要反复揣测和研究。在这种无功利的资源共享的状态下,他们不自觉地引发了一场全国的《大话西游》热,并进而引起先前的电视媒体的跟风,使得推波助澜后的《大话西游》终于成了世纪末最神奇的一道文化景观。
    在这过程中,观点领袖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在互联网上,他们往往是论坛上的中坚分子或者某个大话网站的主人,在盗版片市场里,他们最懂得什么版本的《大话西游》VCD是具有保藏价值的,在校园里,他们是最先接触《大话西游》并为之神魂颠倒的人。对于这些观点领袖的描述文字是现成而又精彩的,不妨摘录如下 :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大学校园里一直活跃着为数不少的超级‘大话迷’,他们种种不知所以然的行为证明了《大话西游》无疑有着催人泪下、感人肺腑、蛊惑人心、摄人魂魄的影响力。这些人几乎以男性为主力,当然其中为数不少的女英雄其手段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这类人长像、性情、阅历、知识水平、政治面貌、身高体重、星座血型全然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对《大话西游》的疯狂执著——一种近乎癫狂的执著。这些校园超级大话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话语痴狂型 
    有这样一种校园‘大话迷’,生活在《大话西游》的特定语境里,从话语到行为都追求达到“大话”之精神,尤其在话语表达上穷浑身之所能极力推崇大话式精神,几乎达到了癫狂的程度。 
    (二)苦行僧间歇性抽搐型 
    这是一些资质稍浅但精神可佳的‘大话迷’,尽管对‘大话’式生存方式不能运用自如,但仍旧执迷不悔,苦苦修炼以求有朝一日能求得正果。 
    (三)文艺创作类型 
    作用力较为单一的‘大话’迷,将精力集中在文艺创作上,希望通过对‘大话’的个性化理解,创造出全新的‘大话’文艺作品。这是精神最为偏执、影响力最深远的一类‘大话’迷。 
    (四)E人类不明症状型 
    将‘大话’与网络结合在一起,致力于弘扬‘大话’精神和‘大话’作品的新人类,《大话西游》及其校园文化产品如今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网络实现的,这些‘网络大话人’自然功不可没。”
    我们非常容易理解年轻的、“新人类”的大学生们是如何热烈拥抱《大话西游》里的一切的,因为这些和他们所处的呆板日子实在是个非常大的反差,而这个群体中的观点领袖们,则作为大话文化的资深行家,不断向周围人群传播他们从《大话西游》中解码出的意义。相对大众传媒而言,二级传播中的观点领袖更有说服力,因为他们基本就是无功利的,并且和其所影响的那些人是处于同质文化下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现在的传播学界相信,大众传媒可以在认知层面上大面积播撒信息,但是在影响层面上,有时候人际关系中的观点领袖可能更具有说服力,后者的一个表征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然,在魔弹理论下,只要魔弹的装填火药量足够大,还是足以让大众传媒的力量穿透认知层面后直达影响层面的,如今好莱坞大片的前期宣传攻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样的攻势下,本来对哈利·波特一无所知的中国人可以在短短几周内被吸引到电影院内。不幸的是,《大话西游》不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火药量,在拍片时整个摄制组就能省就省,导演刘镇伟扮演里面的菩提法师,移魂换影大法后扮演猪八戒的是女主角朱茵本人,可以说,在95年时,已经是个广告宣传打天下的时代,但《大话西游》看来只能是走人际关系路线,通过言传身教来逐渐渗透。
    在这种境遇下,观点领袖的作用将被凸现出来,在免费传播状态下,制约观点领袖及其周围人群的经济因素被削弱了,而让他们接触到这部影片的机会却被增加了。当买来的盗版VCD可以被自己的同学不断借来借去时,观点领袖的威权感将在无形中被制作出来,他们共同形成了一个在语言狂欢中获得快感的大话群体,并以《大话西游》中的对白作为这个大话群体的切口,以示与其他非大话群体的区别。
    这就形成了大话群体相对其他群体的优越感,它表现为占有了某种只有群体内部才能互相欣赏的切口资源,当然,这种资源是开放的,通过领袖群体的示范性表演,资源被不断扩散到其他个体的经验视野里去,为获得大话群体的身份认同,这些后来的加入者将很快能熟练地运用这些切口资源,当最终这个大话群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就成了主流文化,并进而向校园外面的其他地理状况下的群落散播。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同样的热潮曾经在九十年代初出现过,那是一次汪国真热,也是通过亚文化群落向整个文化空间传播的案例。“汪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 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汪国真年”。
    可以看到,汪国真的诗和《大话西游》最重要的共同点,一是它们在成为大众文化现象之前,都经历过一个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过程;二是它们都被家长和权威斥为“垃圾”,但却深得青年人喜爱。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过汪国真诗歌演讲热;2002年5月,周星驰的北大之行也激起了同样的狂热。
    但不同的是,《大话西游》赶上了汪国真错过的两趟班车,那就是网络和盗版。在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收藏的某本《汪国真诗集》里,我曾经发现扉页写满各种不同笔迹的评论,甚至各不认识的借阅者为了对某诗的评价不同而争执起来。在前互联网时代,意义和影响的传播因为只能是人际的所以只能是散点的,如果没有商业因素(比如出版)的介入,永远形成不了气候。当时的一个名词叫“抽屉文学”,指的就是这种仅限于人际传播的作品。那时的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的声音占据了绝对的强势地位,它们在青少年的认知形成中,扮演了一个远比今天重要得多的角色。而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们在网上建立起的虚拟社区,对他们的主体建构起了很大,并且越来越大的作用。说自己是××论坛网友,往往比说是××校友更能引起认同感。而在网络上,观念的传播、回馈,甚至是向大众媒体的反渗,也迅速和强大得多。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大话西游》的另一个关键词是盗版。当今中国,尤其在城市中,盗版网络之庞大、严密、稳定,以及覆盖面之广,已经使我们可以认同“盗版文化”这样一个词汇。事实上盗版也是一种人际传播,但在这里,流通的并不仅仅是信息、意见和观点,盗版网络流通的主要是实物和货币,信息和观点的流传,只是物质流通的一个附带结果。盗版的最大特点是完全市场化。没有检查制度,没有删减镜头,没有想当然的模糊不清的电检尺度,而是完全依照市场规律。因此,《大话西游》这样难以被传统影评人定义的作品可以另类方式进行传播。
    当然,关于盗版文化,可研究的还有很多,但在本文中,并不是重点。可在《大话西游》奇特的传播现象(之所以说奇特,是因为《大话西游》的走红不同于主旋律电影,经由国家传媒机器的传播而家喻户晓,也不同于民间的商业片,或者外来的大片,完全按照商业规则来操作。《大话西游》的流行,走的是绝无仅有、并且不可复制的“第三条道路”)中,盗版和网络确实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前者是稳定的、实物的;而后者则是不稳定的、虚拟的、弥散的、匿名的,它们互补着,共同建构起青少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得青少年作为一个群体,在面对成人的社会时,有了更多的发言和建设自己文化的空间。尤其是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尤其是其中年轻的,也成为网络社区的成员,有的媒体,比如《外滩画报》,甚至拥有了自己的论坛,编辑和读者能够直接形成互动。因此,虽然网络的影响还只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部分人中,它本身还不能在整个社会产生巨大的舆论影响,但传统媒体把关人和网友的这两种身份的重合,却使得网络信息和文化能够有效而及时地扩散到社会大众中去。这是通过网文转载、摘引、介绍和组织讨论等方式来完成的,比如《南方周末》的“板砖排行榜”的小栏目,就是方式之一;而作为记者、编辑的构成相对年轻化的一份报纸,《南方周末》也是最先展开关于《大话西游》讨论的传统媒体之一。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大话西游》的这种从网络往传统媒体反渗的现象,与当年汪国真现象所引发的讨论还不尽相同。九十年代初,传统媒体对于汪国真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汪诗“是一种思想的快餐,哲理的炒卖。这些作品中缺少诗人面对世界独特的感悟,缺少诗歌最应当具有的真切情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而已。” 这评语代表了当时文学评论者和师长的普遍意见。当然,叫好声也存在,但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商业的介入(出版者宣传)。汪诗的拥护者——那些在校的大中学生们缺少言说的空间,是导致汪国真的诗歌和《大话西游》不一样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自94年后,汪诗几乎再不被人提起,除了偶尔被主流媒体以艺术的正统名义加以嘲讽,或者是汪国真本人传出开火锅店、卖字、或者打官司之类的八卦新闻之外。
    另外,盗版现象的存在,还使得《大话西游》的利润流向发生改变,投资者(制片人、书商等)不再成为完全的获利者,甚至影片的走红,成为一次和投资者几乎没有关系的事件。因而,在各种媒体上发言的人,对于《大话西游》的评论基本是从自己的认识出发,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共6页: 3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电视盈利模式的错位——频道专业化与数字电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