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1)(3)
2013-10-31 01:52
导读:事实上,从2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大量进入中国,在30-40年代,好莱坞电影占据中国电影市场75%以上。西席.地密尔和刘别谦的浮华喜剧、劳莱和哈台的
事实上,从20年代开始,好莱坞电影就大量进入中国,在30-40年代,好莱坞电影占据中国电影市场75%以上。西席.地密尔和刘别谦的浮华喜剧、劳莱和哈台的滑稽搭档以及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为好莱坞打开了通向中国的大门。卓别林喜剧和银幕上种族歧视题材也引起了中国变革思潮的共鸣。当然,最为直接的结果是好莱坞在中国培养了相当数量的影迷。大多数中国影迷心中的偶像,不是胡蝶、金焰,而是玛丽.壁克馥或者道格拉斯.范朋克。影迷们还乐此不疲地将每一位中国演员与好莱坞明星搭配在一起,称王元龙是中国的约翰.吉尔勃,胡蝶是中国的瑙门.塔文。而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和导演,也纷纷模仿好莱坞。1934年,韩兰根因出演蔡楚生《渔光曲》一举成名,从此他就开始与殷秀岑合作,模仿好莱坞劳莱和哈台的胖瘦组合;好莱坞童星秀兰.邓波儿1939年主演的《小公主》到1940年也有了经过改装的中国版《中国白雪公主》,由中国童星陈娟娟主演。直到1949年以后,由于中国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社会主义道路,美国电影进入中国的大门才被关闭。好莱坞渐渐从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谈出并被遗忘。直到80年代以后,中国改革开放,好莱坞电影才能再次回到中国。而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文化产业化为好莱坞电影再度进入中国主流娱乐市场带来了契机,好莱坞再次将目光转向了中国。
目前,由于中国电影市场采取了进口电影配额制、规定国产电影放映时间等种种行政手段保护国产片利益,好莱坞每年只能向中国出口不到10部主流影片,从中仅仅只能得到2000万美元的收入,这与美国电影海外60-70亿美元的收入相比微乎其微,甚至不如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所得到的回报 ;而且,据20世纪福克斯等电影公司消息,美国电影在中国分帐发行实际上只能得到票房收入的12%左右,而在其他国家则是50%。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但是,随着中国入世的临近,面对这块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市场,尽管受到法规、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种种限制,美国好莱坞的制片商们仍然垂涎三尺。对于美国来说,包括电影在内的中国文化市场几乎还是一块没有开垦的处女地。中国的电影、电视、音乐、歌曲、唱片、录像、影碟等文化产业,截至1998年底,共有产业机构33万多个,从业人员170多万,所创增加值13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影视业拥有30多万从业人员;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7700万户。但是,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的文化产业明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美国1998年的电影、电视制作及相关的录影带、音乐出版行业总收入达60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第一位,其中120亿美元是由电影业直接创造的。2000年,美国电影国内电影票房收入高达70多亿美元。《星际大战首部曲》单在美国国内就获得了4亿3千万美元的票房收入,而在中国,现有5000家电影院,平均每12.2万人拥有一个电影放映厅,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达到国外90年代水平的不到1%,而在美国平均8,600人便拥有一块电影银幕;中国1999年电影观众仅为4·5亿人(次),平均每个国人3年看一场电影;全年发行的100多部国产影片和进口影片的总票房收入不到1亿美元(1999年8.1亿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国内电影票房的大约1·5%;中国从事电影的人有28万,人均产值才3000元人民币,月收入不足300元。当年生产的国产影片102部,其中不到20%的影片盈利,至少 60%的影片都亏损。
所以,在好莱坞看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它不只是座金矿,简直就是一座未开发的钻石矿。"潜在的13亿双观众的眼睛,对于好莱坞来说是一个无法释怀的诱惑,在他们看来,一旦中国电影市场开放,不仅意味着将需要大量的放映系统及音响设备,为美国提供一个崭新的出口市场,而且他们预计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电影市场,超过欧洲(年票房收入44亿美元)和日本(16亿美元),甚至在未来,每生产四部美国电影就会有一部针对中国和东方市场。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为了在开辟中国电影市场中得到主动,好莱坞各大公司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开始对中国市场的研究,有的成立了中国部,聘用中国
留学生回到中国担任要职。各电影公司还积极联络中国主管电影及意识形态的政府机构,1999年,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接待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赵实为团长的中国电影代表团;2000年,华纳兄弟公司资助中国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美国行"活动,招待由美国电影协会邀请的中国电影代表团。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迪斯尼、索尼以及梦工场公司等都开始从题材、演员、观众、市场等全方位设想如何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美国米高梅全球电影发行总裁莱瑞·格利森(Larry Gleason)认为,美国电影票房收入的55%来自美国本土之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好莱坞进军中国电影市场是毋庸置疑的,开发中国潜在市场是米高梅未来发展的目标。格利森的看法表达了大多数好莱坞公司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态度。
随着中国加入全球自由经济的步伐加快,好莱坞进入中国的进程也在同时加快。美国在递给中国进入WTO通行证的同时,好莱坞也推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大门。显然,在未来,中国电影面对的就不仅仅是几部好莱坞"大片",而是美国电影赖以发展的整个政治经济产业体制,是好莱坞电影在近百年中积累下来的所有国际化、全球化经验和优势,是被称为"音影巨兽"的那些超级跨国公司的横冲直撞。因此,分析好莱坞正在采取何种策略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是我们探讨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前提。
开辟第二个欧洲:好莱坞的中国策略
作为一个政治经济体制处在复杂转型时期的特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决策,走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道路,另一方面又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政治经济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好莱坞进入中国,已经和还将继续面临三大主要障碍:首先,中国政府对美国电影的行政限制;其次,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与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疏离;第三,中国电影市场的无序状态。对这些"硬"障碍和"软"障碍,好莱坞应该说都有清醒的意识。所以,这些年来,好莱坞采取了种种策略来试图克服或者减少这些障碍,最大限度地争取进入空间或者为将来的进入做准备和预习。这些策略主要包括:首先,利用美国的政治力量来扩大好莱坞电影的生存空间;其次,通过对电影制片业、发行业和放映业的投资和经营在中国建立电影市场;第三,通过对华人导演、演员和其他艺术创作人员的吸收以及东方题材和东方文化的融合来拍摄适应中国和东方观众观赏情趣和文化认同的影片;第四,通过种种其他媒介形式培养中国观众广泛的好莱坞趣味,培育潜在的好莱坞电影市场。应该说,这些策略大多在好莱坞电影国际化的历史上已经被使用,而且都取得了相当程度的经济成功。中国,正如好莱坞总裁自己所说,只是他们心中的第二个欧洲,是好莱坞电影帝国期待已久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新大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在好莱坞向国外推销电影的历史上,美国政府可以说从来就扮演着护卫和先锋的角色。美国政府一开始就将电影当作一种商品来推销,政府功能不是管理电影拍什么和如何拍电影,而是如何为电影拍摄、发行、放映、输出创造条件。早在1922年,美国电影制片厂就建立了一个贸易协会--"美国电影制作和发行协会"(简称MPPDA),该协会与美国政府合作,争取美国电影的海外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成立了"美国电影输出协会"(简称MPEAA)专门处理好莱坞电影的对外交易。美国商务部1929年还在对内对外贸易司成立了电影处。这几个机构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在与外国政府谈判时,美国国务院、外交部、商务部都对电影协会给予了积极支持,好莱坞与美国国务院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关系远远超过了一般的商业和进口谈判的关系。美国在外国的各种政府机构还专门收集各国的电影市场情报,撰写了大量调查分析报告 。特别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在国际社会努力建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国际信息新秩序的努力中,美国试图将电影纳入其单极化的总体思路中。美国国会与商务部在美国电影协会(简称MPAA)的劝说下,将电影议题纳入了与其他国家的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之中,在先后与印尼、马来西亚、印度以及韩国等国家的谈判中,都包含了与电影相关的两方面内容:一是产权保护;二是市场开放。为了给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美国不惜采用一些不同凡响的外交手段、甚至政治和贸易惩罚手段来扩展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如美国由于台湾电视对好莱坞电影侵权所曾经动用的政治压力;1985年美国国会和大使馆支持MPEAA要求韩国允许好莱坞建立发行公司;美国要求韩国改变国产电影放映时间占全年146天以上的规定;在与加拿大、法国就电影产品在商品与文化定位上发生冲突后美国所采取的经济制裁措施等等。显然,美国政治一直是美国经济和美国文化全球化的后援。所以,美国在与中国进行加入WTO的谈判时,也将增加美国电影的进口配额、允许美国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业等作为重要条件提出来。在将来,美国政府必然还会通过政治压力来争取中国电影市场更完全的开放和要求好莱坞电影的版权利益、版权保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全球化战略的生力军。美国政府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利用这一生力军在中国扩大其利益诉求。
共6页: 3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