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好莱坞的全球化策略与中国电影的发展(1)(5)

2013-10-31 01:52
导读:第三,好莱坞的优势还体现为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经过重新整合所形成的好莱坞产业的跨国经济实力。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
 第三,好莱坞的优势还体现为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经过重新整合所形成的好莱坞产业的跨国经济实力。进入20世纪后期,传统的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产业的调整和组合,形成了一些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进入了一个所谓的 "巨兽时代" 。正是借助于这种优化组合,好莱坞电影企业加速了资本的积聚与集中,扩大了资产规模,依靠发达的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例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集团先是通过控制生产、发行和放映完成了纵向整合,继而又通过跨媒介经营、硬件和软件经营共同开发进行了横向整合,同时通过国际分工灵活而符合成本效益地使用资本、劳动力,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整合。2000年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决定,批准全球最大网络联机服务公司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涉及一千一百亿美元的合并计划, 这意味着传统的电影等音影企业与网络新媒体的重新组合,其资源和资金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扩大。这种合并和重组的趋势还在继续。所以,美国媒介所形成的"超级力量",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开发实力、营销实力,都是目前的中国电影工业望尘莫及的。中国现有的上影、北影、长影3大制片厂,16个省办厂以及其他一些制片企业,全部加起来的总和实力也比不上好莱坞8大公司中的任何一家。中国的电影企业不仅规模小、效益低,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形成工业化生产和销售的模式,目前几乎没有与好莱坞进行经济竞争的实力。 

  第四,好莱坞的优势还体现在美国电影工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营销和运作经验。从20世纪第一个10年开始,美国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借助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国际市场的开拓、制片策略的调整、全球电影人才的吸引、电影技术的改造等等措施,夺走了欧洲电影的领导地位,陆续占领了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等地区的电影市场。在这个全球化过程中,好莱坞在国家机器和商业机制的支持下,先后克服了电影输出在不同国家所面临的种种政治障碍、经济障碍、文化障碍,形成了一套开拓国际电影市场的政治经验、文化经验和经营经验,建立了一个全球的市场营销网络。而且,好莱坞还形成了一种适应海外市场特殊性的良性自我调节机制。如40年代,当好莱坞电影正在冲击墨西哥电影市场的时候,墨西哥人因为好莱坞影片经常将墨西哥人叙述为社会中无教养、无社会公德的"消极"形象而抗议和抵制好莱坞电影,这也是发生在美国以外的最早对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抗议。美国外交部因此告示好莱坞各电影制片厂尽量避免这种"消极描写",否则会影响到各公司的电影销售市场,于是好莱坞各制片厂为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自觉地做了策略上的调整,这对于好莱坞占领墨西哥电影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为了迎合民众的某些寻找"假象对手"的社会心理,美国电影中也常常有对中国政治、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有意识"敌意化"描写,如《西藏七年》、《昆亭》、《战争艺术》等,于是一些好莱坞公司遭到了中国政府的制裁。为了能够开拓中国电影市场,好莱坞公司也开始采用一些手段来迎合中国需要,如拍摄中国故事的电影《花木兰》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亲同性,启用华人导演、演员和其他创作人员来联系中国观众的观赏情感,利用华人女性作为故事中介来调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等等。这些政治、文化上的策略与好莱坞成熟的国际化经济运作策略相结合,是好莱坞电影能够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保证。包括中国电影公司在内,中国至今没有一家真正能够参与主流国际运作的电影企业,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基本没有国际化的经验和机制。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五,好莱坞电影的优势还体现为在长期的娱乐工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的传统。如果说,在欧洲,电影首先被理解为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在美国,电影从一开始就被理解为一种娱乐。美国电影主要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来发展的而是作为一种娱乐工业来发展的。用美国人的话来说,对于电影,"观众"就是一切。正是在这种观念下,美国电影往往通过展示暴力和性来宣泄观众的无意识冲动,以善恶有报、皆大欢喜来抚慰人的创伤性体验,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灰姑娘"、"灰小伙"的故事来为人们提供集体梦幻,以奇观化的画面、场面和强烈的声音、音响来刺激人们的视听习惯,形成了好莱坞电影特有的梦幻性机制、情节剧结构、奇观化风格、煽情形修辞和通俗性叙事的传统。而在延续这些传统的同时,好莱坞又始终保持了一种开放和创新的机制,不断吸收新的电影人加入电影娱乐工业,不断将世界各地的优秀电影人吸引到好莱坞的娱乐工业体制中,为好莱坞电影提供新的艺术营养和新鲜风味,在坚持基本的大众电影模式的前提下,用艺术电影包装流行电影,用流行电影促进电影流行,这使得好莱坞电影在保持主流性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创新性。这也是好莱坞虽然很难产生革命性电影,但是却始终能够保持其时尚性和流行性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在好莱坞的电影历史上,从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高成本制作等制作方式到早期特技以及后来的电脑高科技的使用等技术手段,从类型电影和电影类型的形成到正反打、短镜头、交叉蒙太奇和限制性视点画面等电影语言特点的形成,其实都与好莱坞电影的娱乐性定位息息相关。在好莱坞电影中,艺术和文化都必须成为娱乐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一方面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全世界的知识精英的反对,另一方面却成为全世界最流行的电影产品的根本原因。而在中国,不仅长期以来,电影被理解为一种"政治宣传",而且电影的大众文化定位至今没有完成,其负载的意识形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娱乐工业的意义,电影常常还是被理解为一种"宣传",因而所有娱乐性的追求只是对宣传的一种包装,而"宣传"所包含的集体化和整体化意识与娱乐的个体化和消费化倾向之间往往具有难以调和的冲突。因而,中国电影既缺乏大众文化的生产和创作传统也缺乏现实条件。在电影作为文化消费的环境中,缺乏消费性的中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显然难以与好莱坞电影竞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显然,好莱坞电影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都必然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中国电影虽然从80年代后期开始改革,但这种改革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国已经面临的挑战和即将面临的更加严峻的考验。而中国电影要应对这些挑战和考验,就必须找到能够迎接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优势和策略。当WTO向中国敞开大门的时候,中国电影还像一个经不起风浪的稚童或者老耄,而面对未来,中国电影只有知己知彼、改革调整,才可能长大成人或者凤凰隉槃。 
  传统与现实的支撑:中国电影的生机 

  好莱坞电影对于全世界的民族电影、本土电影来说都是一种威胁,但是,全球化的好莱坞并不一定就能够成为所有民族电影的掘墓人,特别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东方文化历史和承受着浩大的现实磨难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事实上,好莱坞电影不可能也不应该替代中国人自己对本土现实、本土文化和本土体验的殷切关怀。在历史上, 30年代的《神女》、《马路天使》,40年代的《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都证明,即使中国完全对好莱坞敞开大门,那些与本民族的现实体验和审美经验相一致的影片仍然可以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获得与本土观众之间的文化亲同感。即便是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片进入中国以后,仍然有少数国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1998年初国产影片《甲方乙方》在北京市曾以1150万人民币创当时的单片票房历史纪录;据新影联宣传策划部的资料显示,2000年,在《花木兰》、《人猿泰山》、《诺丁山》等好莱坞大片全国票房不足千万的同时,国产影片《不见不散》的票房收入则达到了3900万,超过了当年任何一部进口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随后,《生死抉择》、《刮痧》等国产影片的票房也超过了进口美国电影 。这些事实至少说明,国产电影在好莱坞电影的市场进入以后并非没有立足之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而从全球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些已经加入WTO的或者文化市场开放度比中国更大的国家或地区,本土电影也并没有因为好莱坞电影的进入而寿终正寝。印度电影、香港电影、日本电影都依然创造着票房的优异成绩。2000年,在香港票房前20名中,根据香港影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虽然由香港导演吴宇森执导、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好莱坞影片《碟中谍Ⅱ》,票房总收入达到3614万港币成为该年度的票房冠军,但是,刘德华和郑秀文主演的港产片《孤男寡女》也有3521万的高票房数字,排名第三,成为全年最卖座的华语片。《东京攻略》、《夏日么么茶》、《决战紫禁之巅》等港产片则都进入了票房排行榜前列。在日本,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产电影受到好莱坞的全面冲击,日本民族电影只剩下10%的票房份额。但90年代以来,随着独立制片逐步取代大公司垄断,一大批新人重新整合了制作队伍的结构,以及随之带来从题材取向到艺术风格的转换,日本电影从好莱坞手中夺回了50%的票房份额。这个数字意味着是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除美国以外的主要电影国家本土电影最好的票房记录。在韩国,电影市场一度被好莱坞电影占据了80%,9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放宽了拍片限制,给予编导更大的创作自由,现在电影年产量约为四五十部,新一代电影人从模仿美国和香港影片到开创自己的风格,开创着亚洲影坛的新空间,现在在韩国本土的电影市场上,本国影片已占到20%-30%,上座率达40%,韩国电影也培养了一批自己的明星,如韩石奎、沈银河等。这些明星不仅在韩国而且在亚洲形成了自己的观众群。即便同样在英语文化语境之下的英国,尽管受到好莱坞电影的直接冲击,但 90年代以来,英国也寻找到了发展本土电影的艺术和生产策略,推出了一批具有英国本土特色的喜剧片,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憨豆先生》、《一脱到底》等,使英国电影的上座率从战后跌入最低谷的1984年的5400万人次提升到1997年的1亿3900万人次 。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些事实表明,尽管好莱坞电影对于民族电影发展具有严峻的挑战或者说形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中国电影并非必然第走向穷途末路,关键在于中国电影需要发现、发掘、培养、扩大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改变自己的劣势,扶持壮大中国电影自己的生命力和生长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既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承受压力的缓冲空间,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发展潜力。 

  也许,对于中国民族电影来说,最显而易见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着自己完全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的而且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文化传统。中国有几千年的相对独立的文明发展历程,尽管从19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但中国人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语言使用方面,仍然与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正因为这样,在欧美国家轰动一时的《星球大战前传》在中国却没有得到人们认可,取材于东方故事的《花木兰》在美国获得了成功但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失败,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中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西方却备受欢迎。这些例子证明,尽管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球村的形成,使得文化的民族疆界越来越模糊,但中国与西方世界毕竟有着巨大的文化传统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意味着好莱坞电影很难替代中国本土电影的文化亲同性,而且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在亚洲、在世界的华人文化区都可能具有好莱坞电影所不能替代的文化亲同性。因此,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利用中国的文化传统资源,不仅是题材的资源,而且也是价值观、审美观的资源,中国民族电影就可能在中国自己的电影市场,甚至亚洲和世界的华人电影市场、乃至华文化圈中获得广阔的位置,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雍正王朝》等在亚洲地区受到广泛的关注就是文化亲同性的重要例证。从另外角度来说,东方文化传统也可能为西方观众提供一种新鲜的文化参照和互补,从而进入西方电影主流,在这一点上,《卧虎藏龙》的成功就是一种启示。 

共6页: 5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香港三级电影的反社会情意结(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