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窃听风暴》描述了东德安全局监视一对作家夫妇的故事,在影片的结尾,1989年11月9号柏林墙倒塌,这成为了故事的转折点,从此“自由”获得了胜利,历史在这里“终结”,东德不存在了,人类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金光大道”,仿佛从此摆脱了黑暗与阴霾,迎来了一片明媚的艳阳天。
影片的戏剧性表现在两个人的“背叛”上,一个是作家的妻子,一个是负责监视的特工。作家的妻子背叛他们向往的自由民主,首先在身体上,其次在政治上,她都背叛了作家,投向了文化部长的怀抱,尽管她良心未泯,但求生的本能使她选择了告密。特工的背叛是对其职业的背叛,他在监听的过程中,对作家逐渐产生了同情,最后在紧要关头保护了作家,这一背叛在影片的中间已经开始,但并没有明确交代,随着结局的临近,才让人清楚地认识到,这种不确定性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与复杂性。而这两种不同方向的背叛,则丰富了“追求自由”这一故事的主线。但电影中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也显示出了自身的意识形态性,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对“文化部长”的描绘,影片通过将他进行道德上的丑化(如强迫作家的妻子与他保持肉体关系等),而达到否定他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与文化的目的。影片中,当德国统一后,这位文化部长再次见到作家,语含讽刺地说道:“现在的联邦德国,真的是你们艺术家想要的吗?人们没有信仰,没有爱……”这样的问题不应只看作是他对过去世界或者个人权位的留恋,而应看作对当下社会的一种质疑。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有不少书籍和电影都在攻击与嘲笑社会主义,这或许不仅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宣传,而与人类天性中的一个弱点有关,那就是要“审判失败者”,胜利者仿佛一切都对,而一切责任都在“失败者”一方,而许多影片包括好莱坞大片,之所以把假想敌设定为苏联、东欧,也与人类的另一个天性有关,那就是要确认自己是安全的,“危险”或“黑暗”已经过去了,是与现在的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的,只有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忆苦思甜”,才能更加确认现在的生活的合理性。所以不少观众看完这部影片的感受,就是“这样的社会终于结束了”,而这或许正是编导所要达到的目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但按照福柯的说法,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规训与惩罚”的社会,是一个监视性、控制型的社会,所以《窃听风暴》中的监视,是人类现代社会本身的痼疾,而不只属于“东德”或社会主义,在西方的“自由世界”也是存在的,而它之所以能战胜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在于它是自由的,没有监视与控制,相反却在于它的监视与控制更有效,正如军备竞赛一样,在这一点上它是超过苏联的,不同的或许只是,它在监视与控制的方法上更加巧妙、更加隐蔽、更加不易于被人察觉而已。《窃听风暴》表现了特务政治的失败,但却将这种特务政治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加以“审判”,而没有反省当下的世界。沃勒斯坦最近在上海的演讲中谈到,苏联与东欧在其内部是国家资本主义,它们之间的关系则不过是复制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并不具备多少社会主义的因素[6],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批注中也指出,当时的国家是工农政权加国家资本主义,一旦工农政权不存在或变质了,是很容易滑向资本主义的,被他不幸而言中了。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是一个新事物”,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的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是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与实践的。在这一点上,《窃听风暴》的批判过于简单化,它没有以更复杂、多元的态度对社会主义传统进行深入的反省。
因此,《窃听风暴》中没有呈现出德国经验的复杂性,而只是以一种既定的意识形态,来确认当前的世界秩序,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单向性的思维,比如其中只强调“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却缺乏对民族主义与民族感情的表现,而这正是德国统一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这一点上,它甚至比不上《逃往柏林》,但正因为简单而出色地表达了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它获得了西方世界的广泛欢迎。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