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的火爆与口水(1)(2)
2013-11-11 01:11
导读:于“80前”观众,《功夫熊猫》中阿宝与师傅抢碗的桥段,是《蛇型刁手》中成龙和袁小田“抢碗”一段的动画重温。于“80后”观众,貌似糊涂的“乌龟
于“80前”观众,《功夫熊猫》中阿宝与师傅抢碗的桥段,是《蛇型刁手》中成龙和袁小田“抢碗”一段的动画重温。于“80后”观众,貌似糊涂的“乌龟大师”,和《龙珠》里的龟仙人有几分神似;“师傅”则是《忍者神龟》里斯普林德鼠老师的翻版。
最精妙莫过于《功夫熊猫》中“神龙大侠”宝典其实是张“空白秘笈”,颇有几分“笑傲江湖”的意味。“相信自己,人人都能成为大侠”的“禅”式自我领悟,也令这部美国式励志电影,在中国观众心底引出温暖的共鸣。
“中国元素”只是一个符号
当然,《功夫熊猫》的火爆也引来不少的口水,前有国内某“熊猫艺术家”抵制影片上映,认为是对熊猫的“妖魔化”;后有中国动画人集体反思,为什么“外来和尚”经念得如此之好。
事实上,《海底总动员》、《马达加斯加》、《快乐的大脚》、《冰河世纪》无一不是动物唱主角。《功夫熊猫》对于海外观众而言,只是近年来动物题材动画影片的延续,换了场景换了主角,继续的还是“不抛弃不放弃”的励志主题。《功夫熊猫》在中国的火爆和口水,是因为熊猫是“国宝”,功夫是“传家宝”。两个宝贝自己还没怎么用,不想却让老外抢得先机,不仅被赋予了美国式的奋斗精神,还精准地点到了中国观众的“笑穴”。
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让好莱坞不得不取材各家的经典创造自己的“经典”。《埃及王子》、《花木兰》、《小美人鱼》这些非美国的故事都被美国动画人搬上了银幕。《功夫熊猫》的主创在创作之初,也参考了《大闹天宫》和《葫芦兄弟》等中国动画。在“中国元素”和“美国概念”哪个更多的争论之余,中国动画人也发现,熊猫不仅仅是外交使者、亚运会的吉祥物等“高大全”形象,熊猫“阿宝”的可爱更在于他是个好吃懒做、浑身缺点的普通人。简单却动人的故事、真诚却儿童式的情感,是“拿来主义”动画电影屡获成功的“秘笈”。而中国武术的视觉冲击、“禅”文化的精神内核,则成为《功夫熊猫》走俏全球的个性法宝。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传统并不是束缚创作的桎梏,“阿宝”从做汤面的道理中悟到了武学精髓,娱乐路线的动画电影也应该在传统文化中谋求和时尚融会贯通。如果仅仅抱着“中国元素”,一面当其是救命稻草,一面指责海外的运用如何“妖魔”,最终自己只能成为“玻璃罩里的蛤蟆”。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