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熊佛西: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丰碑(2)

2015-05-22 01:10
导读:在漫长而崎岖的戏剧教育的征程上,熊佛西义无反顾地走过来了,立下了一座令人瞩 目的丰碑。 大胆开拓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受到特定

在漫长而崎岖的戏剧教育的征程上,熊佛西义无反顾地走过来了,立下了一座令人瞩 目的丰碑。
大胆开拓和锐意创新的精神
人们在生活中,都会受到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约,凡事来了都习惯按常规走路,若要 突破这个模式,就必须具备开放的文化心理,在价值观念上、生活和工作方式上有个根 本性的转变。1922年,熊佛西进“艺专”,拥护“国剧运动”,主张戏剧系办成戏曲科 班;拥护新兴戏剧,主张戏剧系办成新兴学府。戏剧系应何去何从,年轻的系主任熊佛 西不以自己的观点来决定办学方向,而是走民主的道路,组织师生进行辩论,这表现了 他的胸怀与气魄。管理上的新观念、新做法经过辩论,使大家认定戏剧系应是训练各方 面人才的大本营,是新兴戏剧的实验中心。确定了办学的方向后,熊佛西一切从实践出 发,探索着新兴话剧与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新路子、新体制。
“艺专”戏剧系在城里办学,定县农村该如何办戏剧教育?他深入农村后,敏锐地感到 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校式的,一种是社会式的。社会要进步、要发展,非重视 社会式的教育不可,而戏剧又是进行社会教育的最好方式,它能在娱乐中给人以教育。 在农村“戏剧简直是农民的唯一教育”。(注:熊佛西《大众化之实验》,《熊佛西戏 剧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版)为了充分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作用,在内容上他创作 了一批“农民剧本”;在形式上根据农民看戏剧的习惯创建了农村露天剧场,创造了一 套演出方法,很有效地通过戏剧给农民以新的思想文化教育。在学校式的教育方面,受 条件限制,不能办戏剧学校,他就开办戏剧培训班,将那些对戏剧有浓厚兴趣又有表演 才能的农村青年,招来培训,培训后回到村里去组织农村剧团,这方法很有效,很快农 村剧团在定县遍地开花,掀起了一个新兴的农民戏剧运动,使戏剧大众化实验有了新的 开拓、新的发展。左联一开始就把大众化当作文艺运动的中心问题,号召全体盟员到农 村、到社会的底层中去,去普及革命文学,但左联的戏剧大众化,还只是为大众写戏, 到大众中演戏,演戏给大众看。而熊佛西是教会农民写戏、演戏,农民与农民、演农民 ,演给农民看,这是彻底的大众化,是大众化的深入发展。熊佛西的创新成果在农村开 辟了戏剧大众化的新天地,在中国戏剧教育史上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抗战期间,熊佛西在动乱中创办了四川省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形式的急剧变化催生了 他的新理念:“戏剧在战时是锋利的战争武器,在平时是有力的教育工具。”(注:熊 佛西《五年来的抗战戏剧》,同上)“这个学校不是一个传统的学校。它是适应抗战需 要的一个新兴社会教育的机构。”“它是后方抗战宣传的一个枢纽,也可以说这个学校 的成立,对于我们自己是一个战时教育的建设,对于敌人是一个文化炸弹的还击!”(注 :转引熊佛西研究小组《熊佛西传略》,《现代戏剧熊佛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 12月版)在风雨飘摇中,熊佛西没有关起门来办学,让学生只坐在教室里上课,而是拉 出去,担负宣传抗战的责任。他们组织剧团在城里公演,激发民气;到农村巡演,唤醒 民众;到部队去演出,鼓舞士气。学生在演出中学习专业,学习社会,学生与教师连成 一气,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由此我们看到,熊佛西对抗战时的戏剧教育有着新的思路 ,教育完全与社会的抗战洪流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戏剧的战斗武器作用。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熊佛西深知戏剧是要靠对戏剧教育有兴趣、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人来办,所以必须爱 惜人才、尊重教师。学校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的,要办一个高水平的学 校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在平时,还 是在战时,他都荟萃了一批戏剧精英,像曹禺、陈白尘、欧阳予倩、叶丁易、靳以、杨 村彬、佘上沅、陈治策等,都曾在他任校长的学校里任教。他还广泛地聘请名演员和国 外艺术家来校讲课或演出,多方招贤纳士,这既充实了教学力量,又活跃了艺术空气和 艺术气氛。社会上的许多新鲜东西及时地进入了课堂,增强了戏剧教育的活力,使学校 与社会息息相通。
上一篇:作为政治寓言的「无间道系列」(1) 下一篇:毕业论文:艺术家对人和人性的关注与表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