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从“暴利”转“微利”的现状分析(1)(3)
2014-03-09 01:03
导读:我国也有众多旅行社为争夺市场份额把降价作为主要手段。有些进境游接团费竞定为零团费,有的甚至不收费还有钱退还。2002年冬季,上海旅游市场忽然
我国也有众多旅行社为争夺市场份额把降价作为主要手段。有些进境游接团费竞定为零团费,有的甚至不收费还有钱退还。2002年冬季,上海旅游市场忽然刮起了强劲的“海南双飞”降价风。自12月中旬以后其价格连破1600元、1500元、1400元大关,甚至跌破1300元的行业公认最底线。要知道一张往海南的单程机票就要1520元,后来有所调整,但也在1360~1400元之间徘徊。固然价格大幅下降,但接待标准却和以前完全一样,致使很多市民纷纷投团游海南。引发这一价格大战的原因是淡季客源急剧下降,航空公司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加大市场促销力度。上海一些有实力的旅行社利用“包机”的特殊政策,以最低的“包机价”拿下机票,同时与海南的饭店、车队、景点、旅行社达成一致协议各方让利。导致了这一轮空前的“低价”战和海南旅游***。所谓旅行不打没有利益的战争,1300元也肯定有赚。其奥秘就在:海南旅行社不在“接团价”上打算盘,而是全部让利给游客,往返的包机机票打到三四折,旅行社实行“跑量”。宾馆、用车也可享受半价,甚至更低。旅行社把这部分“优惠”全部让利给游客。如此算来即使1300元的尽低卖价也仍有“微利”可图。海南旅行社这一做法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从“大旅游”思路出发,对宾馆、车队、景点大有好处。游客潜水、海上游艇、观歌舞、往夜总会歌舞厅得自行掏钱,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当地旅行社从“定点商场”购物的客人消费中也有“好处”可得,这样就算“接团价”上赚不到钱,在其他方面也是有“财路”可进的。(注:孙一飞:“1330元真能游海南吗?”[N],《中国旅游报》,2003年1月12日。)
旅行社在削价竞争的漩涡中利润率越来越低。占有关资料统计1993年的均匀利润率为11.79%,到1996年时竟下降到了2.72%。2000年全国旅行社的均匀利润也不到3%,到2002年竟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的现象。旅行社之间为了争夺利润,早期通过降低消费标准,减少景点数目等来弥补损失,后来旅游者投诉的压力使旅行社只好采用较为隐蔽的手法把损失转嫁给游客,如向导游收取人头费、减少停车过高速路费的报销金额、从购物点索取按人头计算的联营费、取消或压低导游的工资。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另外旅行社的经营本钱主要由酒店、交通、餐饮、景点门票组成。这些服务的价格由合作单位决定,旅行社本身无法控制,但合作单位都是根据旅行社的年订购量来制定价格的,订量越高,价格折扣就越大。也就是说,规模越大,组团本钱也就越低,降低价格使组团量大增,规模效益也就应运而生了。四、“微利”对旅行社业的负面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价竞争有利于净化旅行社市场目前多、小、散、乱、弱的局面,造就一批大企业。这种降价竞争也能给游客带来一定的实惠。但对于旅行社来说在降价的同时为保住利润只能采用降低餐饮标准、减少旅游景点、压缩旅游时间、增加购物次数等经营方式,或靠各种回扣和人头费来充当利润率,甚至部分社还通过苛扣旅游保险费来增加收进。这种无序的价格竞争会造成旅游市场的混乱。一些旅行社的地接价经常亏本,他们只能从购物中来补亏了。有些有实力的旅行社还可以在包机中有一定的利润,而小旅行社只能单靠购物了。于是一天走三四个购物景点,或者加一些有高额回扣的景点。导游和司机为增加回扣把一天中的最佳时间用在了跑购物点上,景点只是走马观花地大致看一遍,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影响了旅游业整体接待质量,使服务大打折扣。
有些旅行社为了降低本钱聘请无底薪的临时导游,这就很难保证导游员的文化素质水平。有些导游素质低,服务意识差,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轻易引起客人投诉。
无序的价格竞争使旅行社停留在较低的服务水平上,无法满足人们对度假、探险等旅游的高级需求。低价竞争的结果会导致人们对旅游服务企业的不信任,“无利”、“微利”只会让旅行社永远停留在保温饱的水平上,不可能投资
培训员工,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进步旅游服务质量,更不可能留住高素质人才,严重影响了旅行社业的发展,那么,旅行社的出路在哪里呢? 五、旅行社良性发展的出路 目前中国旅行社数目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完善、市场竞争手段比较单一,以价格竞争为主,非价格竞争手段为辅。旅行社地区分布呈非均衡状态,旅行社业的均匀利润率呈逐渐下降趋势。旅行社对外依存度较高,对旅游服务供给部分缺乏调控能力,旅游社业内部企业规模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旅行社必须走出降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把工作中心放在进步旅游产品质量,多开发一些新的旅游线路,扩大客源市场,加强人才储备等手段上来,找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1.走出单一的价格竞争误区,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进步旅行社的总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