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人权保障文献综述律毕业论文

2013-05-09 18:12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人权保障文献综述律毕业论文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人权保障文献综述 人权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在

人权保障文献综述
 
人权是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在当今社会,人权保障的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趋势。人权保障的全球化不同于人权全球化,它是人权全球化的制度层面。人权保障全球化不仅体现为人权标准的全球化,也体现为人权保障主体的全球化,人权执行机制的多样化。人权保障全球化面临全球保障与国内管辖的冲突,也面临着人权普遍性与各国具体情况特殊性的冲突。要想解决人权保障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应该妥善在人权保障全球化过程中注重正当程序,处理好人权与主权的关系,解决好人权与文化多元性的关系。
  “人权”(human rights)一词起源于西方。有关人权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四项运动促成了人权概念的产生和近代意义上的人权理论的形成。
  人权保障全球化的含义、来源以及体现方面:
  1、人权保障全球化的概念,是指国家之间、政府之间、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按照国际法,通过条约,承担国际义务,对实现基本人权的某些方面进行合作和保证,权利制度、权利思想、权利理论、权利问题在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努力下得以切实的保障和实现,并对侵犯这种权利的行为加以防止与惩治。
  2、人权保障全球化体现在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人权宪章》为核心构建的国际法律体系当中;人权保障全球化体现于人权保护的国际组织及国际公约、宣言中;人权保障全球化的领域不断扩大。
  3、制约人权保障国际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各国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对人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b、许多人权问题的存在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c、少数国家不顾国际影响,混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干扰人权保障国际化的进行。
  人权与主权不是不可调合的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人权保障全球化的执行措施包括:报告制度、国家间指控制度、实情调查制度、专题程序、个人申诉制度、来文审查程序、国际法院的司法解决程序、和制裁措施。
    人权保障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内人权管辖的冲突和人权的普遍性与各国条件的特殊性的冲突。如何解决在人权保障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是人权保障全球化的关键问题,处理好人权和主权两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人权标准时,考虑文化多元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权保障全球化的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新时期,世界各国更应该把保障人权的观念成型于立法,付诸于实践,造福于人类。尽管国际国内形势比较复杂,地区冲突还在持续,各国政府在保障人权问题上还存在着某些分歧,但是这已经不是阻碍人权保障全球化的理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人权保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国际人权保障因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宗教而有所不同,但是在保障全人类利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高度文明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达成了共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国内两种立法的基础上,人权保障国际化将会得到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国际约法条款凡未注出处者,均引自董云虎等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王铁崖.国际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3]奈杰尔.S.罗德雷.非自由人的人身权利—国际法中的囚犯待遇[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4] 张爱宁.国际人权法专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 罗艳华.国际关系中的人权与主权—对两者关系的多维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李龙,万鄂湘.人权理论与国际人权[M].湖北:武汉出版社,1992.
    [7]韩德培.人权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8]夏勇.人权起源--权力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陈世材.晚近国际法的新发展[M].友谊出版公司,1983.
[10]何志鹏.人权的全球化:概念与维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
[11]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沈宗灵,黄丹森[M].西方人权学说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3]杨雪冬.试论当代人权国际保护的几个特点[J].探索,1993,2.
    [14]叶传星.全球背景下的法律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2,6.   
    [15]崔宝光.人权国际保护与人权国际干涉[J].阴山学刊,1997,4.
[16]李万才.当前国际人权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政治,1999,9.
    [17]史达心.论人权和人权的国际保护[N].安徽大学学报,1982,3.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8]段霞.人权国际保护机制的运作前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6.
[19]徐显明,张爱宁,班文战.国际人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4,1.
[19]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修订版).9.
[20]汪习根.法制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2.
 

    上一篇:浅析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律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