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无为而治”的法哲学意义在当代的运用举要(3)

2013-09-04 01:05
导读:结 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古老的智慧历久弥新,一直维系着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无为而治作为传统的政治法

结 语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古老的智慧历久弥新,一直维系着中华文明的生存和发展,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不绝。“无为而治”作为传统的政治法律智慧,其贡献自不可磨灭。根据亚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每一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飞跃的产生之前,都要回到古老的智慧中去寻找理论资源,结合新的时代,赋予其新的生命,发挥其新的历史作用。所以,从宏观的层面来说,“无为而治”的法哲学启示,应该也能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尤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同时,作为中华文明传承者,我们今天也有义务对以“无为而治”为代表的古老的、本土的智慧资源,在结合时代特点的前提下,去粗取精,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闻一多.神话与诗•道教的精神[M].杭州:古籍出版社,1954.
[2]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M].上海:联经出版社,1983.
[3]胡孚琛.道家、道教缘起说[J].北京:载《哲学研究》,1991.(3)
[4]董光璧.当代新道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1.
[5]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6]王吉安.陈楚文化[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7]丁原朋.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8]孔令宏.道家、道教思维方式与生态型可持续发展[J].北京:学术研究1998.(5)
[9]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0]刘新.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黄静.道家“无为而治”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意义[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2]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赵春福,鄯爱红.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意义[J].齐鲁学刊, 2001,(02).
[14]丁原明.道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北京:文史哲,2002,
[15]张吉良.中国古典道学与名学[M].山东:齐鲁书社,2002.
[16]李金华.老子哲学考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17]杨鹏.老子详解[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65~201
[18]胡孚琛.21世纪的新道学文化战略--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0]邢靖懿.试论中国道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21]董国强.自由主义政治观念的进化[J] .二十一世纪2004,22(3).13~16
[22]王书玲,古小明.无为而治:现代不同视角的探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4,(2)
[23]张成权,孙以楷.道家与中国哲学[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4]左孝彰.老子归真[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5]吕洪涛,张卿均.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江南大学学报,2005,(5).
[26]刘军宁.申述天道自由主义[J].北京:中国文化,2006.
[27]扬中有.宇宙的大道[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28]刘韶辉.日本现代老子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9]RogerT.Ames and David L.Hall.[M].Mew York:Daodejng“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200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30]陈晓翔.老子“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上一篇:德主刑辅思想的思想内涵分析律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