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德主刑辅思想的现实意义律毕业论文

2013-09-03 01:04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论德主刑辅思想的现实意义律毕业论文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论德主刑辅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

论德主刑辅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也不断更新。我国古代,道德一词有原则、规范规律、道理或者学说等方面的含义。它主要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乃至泛指风俗习惯和尊重道德教育活动。而在现代,道德的含义已经失去了古代把道德上升为法律来治理国家和规范人民生活的强制性,它仅仅作为一种伦理思想和评价人民行为方式的准则,不具有强制作用,它被赋予了新的内容:集体主义、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以及敬业奉献等等。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道德的内容如何更新,它的思想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传统的德主刑辅思想所反映的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仍值得我们学习。
德主刑辅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宗法社会结构和专制统治下,道德的一统天下和法律长期居于辅助地位的局面却不能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即使如此,以辨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它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应当借鉴。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全面的眼光重新审视它,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法律与道德都是并存的,不可偏其一。
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道德则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机制。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不具有强制性。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不同的国度、不同背景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在中国古代,法律与道德关系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思想,它标志着奴隶主阶级对法德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觉意识。享誉世界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引礼入法”,把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治国手段。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秦因采酷刑斥道德而亡,西汉统治者以秦亡为训,提出“礼法并重”,
继而董仲舒对德主刑辅思想加以论证。无论是“明德慎罚”、“礼法并重”,还是“德主刑辅”,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贤人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初步认识。
西方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讨也源远流长。西方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和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必然关系,主张法律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并与道德要求一致,不然法律一旦失去其固有的道德性,就“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的法律制度的东西”[2],以防止立法者把残忍不道德的东西写进法律,进而使符合正义理想和要求的良法得以确认和维护。否则就会使法律丧失其目的性和价值基础,导致“法律不是被看作公民及其政府之间的目的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一个掌权者的单线设计,它来自政府并将它强加与公民” [3]。法律也便成为专权工具。自然法学派的观点是认为法律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分析实证法学派则主张法律与道德想分离。认为“法律问题,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是社会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4]。同时认为“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尽管事实上往往如此,然而不是一个必然的真理”[5]。并断言,“只有符合某些道德原则才是法,会导致无政府和形成对法律政治的盲从,从而可能导致将法律代替道德作为衡量行为的最终准则的危险”[6]。

大学排名


以上观点对法律和道德关系问题的探讨都存在片面认识,甚至走向极端。中国古代对法律与道德进行主次划分,以道德为主,以法律为次,道德的地位高于法律,这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与道德是完全相同的,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分析实证法学派则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绝对对立、不相容的。这些观点都是自圆其说,但都忽略法律与道德其实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就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主张守法是人的道德责任,法律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德和善。德国社会学家赫勒认为,“道德的自然法则里产生法律基本原则。这种基本原则同时是伦理与法律的‘构成部分’,从伦理的角
度看,它必须被视为法律的;而由法律上看,它必须被视作伦理的。由伦理的角度看,当它意味其制度上的保证时,它便是法律的,而由法律的角度看,当它是无法转让的,且因而具有一个超实证的尊严之时,它便是伦理”[1]。
    法律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管理手段,不仅因为它是国家的统治的工具,具有强制力,更重要的是它本身体现一种价值原则和理性规则。法律,在预防和惩罚犯罪的同时,体现了人类社会孜孜不倦追求着的公平与正义精神。这种公平与正义理念来源于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则是道德规范制度化的实践。在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的今天,法律与道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们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发展。法律体现了公平、正义、平等、诚实信用、遵守善良风俗等普遍的或个别的法律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人类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为有了道德的支持,法律原则在现代生活中才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倘若法律舍弃道德这一因素,那么法律或法律制度则存在巨大的缺陷,更别说发挥它的作用了。也因为有法律的支撑,道德的现实意义才得以实现。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建设必须坚持法律与道德并重,二者不可偏废的理念。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法制才能日臻完善,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此外,正确认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要正确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二者双管其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处理好法治和德治的关系
    古代的德治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自身的统治,而采用儒家“仁”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减轻刑罚,废除苛法酷刑以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而在现今,它主要是维护大众的利益。传统德主刑辅思想所体现的法治,有着丰富的内容。但与社会主义法制中的法治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法治产生于礼法合一、家族本位、等级森严,没有平等和民主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君主专制社会,它是一种“人治”下的“法治”;今天,我们说的“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基础上的、体现民主、自由、平等的法治。传统的法治虽然也采用为一种治国思想,但它的地位远不及德治。封建社会中,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人们更强调道德。这种传统观点主要表现在法治和德治上。在这个需要由“人治”社会转变到“法治”社会的今天,法治的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法治的社会关键在于完善法律制度。要拥有健全的法制,在进行现代化法制建设中,必须处理好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上一篇:论侗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律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