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如何解决在人权保障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律毕

2013-09-14 01:13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如何解决在人权保障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律毕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如何解决在人权保障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九一一”事件

如何解决在人权保障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

“九一一”事件的悲剧上演,美军在阿富汗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以色列公然出动大批武装部队入侵巴勒斯坦……这一系列的公然侵害人权践踏人权的行径,无疑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承重打击和巨大灾难。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瞬息多变的今天,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监督程序来规范和保障人权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建立在联合国体系内的人权会议,有关人权机构运作的基本规则应该得到严格遵守,国际社会在采取人权措施之前,应该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经过合法、公正、公平的程序作出决定,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以达到采取措施的高效性。需要对某些国家的人权问题进行干预时,应该有国际法上的正当依据,并且符合国际法上的程序规定,比如安理会的授权,否则国际社会将成为一个“无法的”社会,一个没有秩序和权威的“狼对狼”的战争状态。
1、 处理好人权和主权两者之间的关系。
人权和主权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不可分离,缺一不可。主权独立是有效保障人权的条件之一,人权的实现是人民行使主权的条件也是人民主权的体现。因此,既不可以以主权的名义,完全排除和抵制人权保障的全球化,也不得以人权的名义肆意干涉他国主权已达到扩张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目的,反对人权领域的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
3、制定人权标准时,考虑文化多元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社会,当前世界上主要存在有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等几大文化圈。由于人权的概念主要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而人权保障全球化的浪潮又试图把这人权这一本来具有特殊性文化背景的概念变成普适的准则。尽管各大文化圈的思想都多少包含有一些人权的基因,但是总体上而言人权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已经成了全球性的共识。因此,在制定统一的人权标准以及执行人权标准时,考虑文化差异是必要的。并且,制定人权标准时,应尽量开展各种文化的对话和协商,制定最低限度的、能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标准。当然,在人权保障过程当中,也不能随意把文化差异作为怠于执行人权的理由。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结   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权保障全球化的趋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新时期,世界各国更应该把保障人权的观念成型于立法,付诸于实践,造福于人类。尽管国际国内形势比较复杂,地区冲突还在持续,各国政府在保障人权问题上还存在着某些分歧,但是这已经不是阻碍人权保障全球化的理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人权保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国际人权保障因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宗教而有所不同,但是在保障全人类利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和高度文明上,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达成了共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际国内两种立法的基础上,人权保障国际化将会得到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本文所引国际约法条款凡未注出处者,均引自董云虎等编《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2]王铁崖.国际法[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奈杰尔.S.罗德雷.非自由人的人身权利—国际法中的囚犯待遇[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
[4] 张爱宁.国际人权法专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5] 罗艳华.国际关系中的人权与主权—对两者关系的多维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6]李龙,万鄂湘.人权理论与国际人权[M].湖北:武汉出版社,1992.
    [7]韩德培.人权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8]夏勇.人权起源--权力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9]陈世材.晚近国际法的新发展[M].友谊出版公司,1983.
[10]何志鹏.人权的全球化:概念与维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4.
[11]朱锋.人权与国际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沈宗灵,黄丹森[M].西方人权学说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3]杨雪冬.试论当代人权国际保护的几个特点[J].探索,1993,2.
    [14]叶传星.全球背景下的法律发展[N].人民法院报,2002,6.   
    [15]崔宝光.人权国际保护与人权国际干涉[J].阴山学刊,1997,4.
[16]李万才.当前国际人权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9.
    [17]史达心.论人权和人权的国际保护[N].安徽大学学报,1982,3.
[18]段霞.人权国际保护机制的运作前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6.
[19]徐显明,张爱宁,班文战.国际人权法[M].法律出版社,2004,1.
[19]梁西.国际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修订版).9.
[20]汪习根.法制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2.
 

    上一篇:从调整对象与调整方法论述破产重整制度的经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