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公司内部治理的监督机制(1)(2)

2014-07-10 01:30
导读:监事会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监督对象,在监督过程中,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越权行为。
 

    监事会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监督对象,在监督过程中,随时要求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纠正违反公司章程的越权行为。[7]为了完成监督职能,监事会不仅要进行会计监督,而且要进行业务监督;不仅要有事后监督,而且要有事前和事中监督(即计划、决策时的监督)[8]。监事会对经营管理的业务监督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通知经营管理机构停止其违法行为。当董事或经理人员执行业务时违反法律、公司章程以及从事登记营业范围之外的业务时,监事有权通知他们停止其行为。二是随时调查公司的财务状况,审查账册文件,并有权要求董事会向其提供情况。三是审核董事会编制的提供给股东会的各种报表,并把审核意见向股东会报告。四是当监事会认为有必要时,一般是在公司出现重大问题时,可以提议召开股东会。

    三、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实施的主要途径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是规范公司行为,维护出资者利益的一种内部治理机制,其运作和监督功能的实施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公司董事会作为所有者或股东的代表,不但有管理决策功能,还应拥有对公司经理人员的监督功能。董事会应对经理人员偏离公司董事会经营决策目标的行为予以纠正;监督经理人员正确行使其权力,维护公司利益,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不称职的经理予以解聘,对经理人员侵犯公司利益的行为通过法律手段给予制裁。[9]这些监督方式的实施,对提高公司效率、强化对经理人员的约束能起积极作用。

    2、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公司监事会是由股东、职工组成的公司内部自律性的机构,是公司自身监督的典型形式,是对董事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专门机构。发挥监事会的监督功能的关键是要赋子监事不受干扰的独立监察权,同时提高监事的业务水平,对不称职的监事通过股东会予以及时罢免。

    3、充分发挥公司职工和工会的监督功能。职工是企业聘用的劳动者,是企业的利害相关者,有维护自身利益、关注公司利益、对公司经营进行监督的权力。职工监督的途径,一是推选出职工监事行使监督权;二是通过工会行使监督权。工会是代表职工的合法机构,有权代表职工与公司签订集体合同,保证职工利益。

    四、结束语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实现公司内部治理提供了相互制衡的组织机构,但公司治理问题的产生表明,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合约的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不确定性,使得委托人的代理成本与风险之大不可能通过合约解决。现代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三个有效的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与决策机制。即通过这三种机制促使代理人——经营者努力工作,降低代理成本,避免偷懒、机会主义等道德风险行为。前述仅是酌取监督机制,加以探讨和梳理。毫无疑问,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将极大提升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并最终为规范公司的行为和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第58页

    [2]许海峰:《公司治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第31页

    [3]顾功耘:《公司法律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61页

    [4]顾功耘:《公司法律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364页

    [5]青木昌彦等著:《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魏加宁等译,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6]聂德宗:《对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美国公司治理模式及其变迁》,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5期

    [7]聂德宗:《人力资本所有权的理论与实践探析》,载《人文杂志》1998年第5期

    [8]范黎波等,《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北京:经济研究,1996(9)。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新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