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取得时效制度(1)(4)

2015-07-27 01:04
导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取得时效制度,可以及时、彻底地解决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争议财产在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当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取得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取得时效制度,可以及时、彻底地解决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争议财产在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当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取得时效期间未完成时,把争议的财物收归国有,这样权利人的权利虽然消灭了,不能要求义务人向自己履行义务,但义务人的义务并没有消灭,义务人不是向权利人履行义务,而是国家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如果在取得时效期间完成后发生争议,法院就可以将争议的财物所有权确认归义务人所有。如果“权利人”再自行拿回财产或组织人员强行拿回,法院就可以裁决返还给义务人,司法机关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追究“权利人”的责任。

五、注释:

*1  陈信勇等编著:《物权法》。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第66页。 `

*2  作者不详细:《十二铜表法》全文(附注释)

*3  周枬:《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页320-332。

*4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9月版,页514页。

*5  陈信勇等编著:《物权法》。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第67页。`

*6  郑冲.贾红梅 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 2001年4月第230--231页。

*7  郑冲.贾红梅 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第221页。

*8  周东升:《 谈取得时效制度及其在我国的立法例途径》。中国民商法律网。

*9  王泽鉴:《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502——506页。

*10  梁慧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99页。

*11 《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继承法》第8条规定: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20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12  陈信勇等编著:《物权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第67页。

*13  陈信勇等编著:《物权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第68页。

*14  郑冲.贾红梅 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第230页。

*15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9月版,页515页。

*16  陈信勇等编著:《物权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版,第67页。

*17  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9月版, 519页。

*18  郑冲.贾红梅 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30页。

*19  陈信勇等编著:《物权法》。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第69页。

六、参考文献:

1、陈信勇等编著:《物权法》。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

2、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年。

3、王泽鉴:《民法概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出版。

4、郑冲.贾红梅 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5、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9月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7月出版。

7、王利明:《中国物权法建议草案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出版。

8、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编著:《物权法(草案)参考》。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年7月出版。

9、周东升:《谈取得时效制度及其在我国的立法例途径》。文章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10、王斌周:《对民法典草案中取得时效制度的几点思考》。《法律图书馆》

11、尹田:《法国民法上的取得时效制度》。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12、吴运才:《我国民法应当规定“取得时效”》。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87年1—56。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询问笔录在民事诉讼中的认定问题研究(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