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4)

2015-12-07 01:01
导读:注4:当地农民群体近年是否有过参加群体行动的经验、其结果如何,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草根行动者的行动能力


注4:当地农民群体近年是否有过参加群体行动的经验、其结果如何,这些因素会对我们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草根行动者的行动能力和威望,关系到当地民风的强悍与否、农民群体凝聚力的强弱、对行动的认同感的高低,以及对行动成功的期望的大小等因素。

注5:为保护当事人,四个个案里的人物均是化名。

注6:与中国传统士绅的非正式权力不同的是,草根行动者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不如士绅,而草根行动者的制度地位也远不及士绅。

注7:当然,像田亮生那样把集资变成一种投资,就更能激发农民参加集资的积极性了。不过,这种理性投资的激励机制仍是以道义共存的激励机制为基础的。

注8:草根行动者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兼具的二重性格常常与他们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地位有关。我们在前面强调了草根行动者作为农民的基本身份。然而,细辨起来,生活在农村的未必都是农民,而有农业户口的人也未必都是农业劳动者。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农村人口实际上由八个阶层构成: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陆学艺主编,2002:170-171)。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两个人群:一是出身在农村,曾在外参过军、读过中专以上学校、当过正式工人甚至做过国家干部,最后又因种种原因回到农村,作为普通村民生活的人群;二是农村知识分子人群。这两个人群尽管在农村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是最容易诞生草根行动者的人群。他们或者是从社会较高层面重返底层,或者对社会较高层面有较深的体认,在乡村底层社会中地位较高,却又不再可能继续上升。这样特殊的遭遇、尴尬的地位常常铸就了他们复杂的性格。比如,周孝忠、许绍荣和周克旺的个人命运都与文化大革命有直接的关联。周孝忠的父亲如果不是在文革中被迫害至死,周孝忠不会受那么多磨难,他也不必为照顾母亲而被迫返乡。如果不是文革爆发,许绍荣很可能已经上大学去了。许绍荣和周克旺后来都因为积极参加过文革而在个人发展上受到了限制(不过,他们并非文革结束后要严肃查处的"三种人")。对这些文革的经历者来说,毛泽东时代对平等精神的倡导与他们个人的现实遭遇,在他们身上有非常复杂的折射。他们一方面可能具有较高的理想气质,为底层带来清新的思想气息,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有某种自觉不自觉的怨恨情结(关于怨恨的社会学分析,参见刘小枫,1998:385-434)。如果说他们当年可能具有鲜明的理想主义气质的话,那么,当他们的一生被固着于"底层"的时候,即使他们身上还保留着某种战斗精神,也不大可能如往日那般单纯为抽象的理念或英雄的气质所激荡了。

 

  参考文献:

  奥尔森,1995,《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奥立佛、马维尔,2002,《集体行动的动员技术》,莫里斯等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巴特摩尔,1998,《平等还是精英》,尤卫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查特吉,1988,《关注底层》,《读书》第8期。

  ——,2000,《社群在东方》,陈光兴编,《发现政治社会》,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福柯,2001,《历史的无名者》,李猛译,《国外社会学》第4期。

  怀南特,2005,《斯皮瓦克谈庶民政治》,吕卓红译,载刘健芝等编,《庶民研究》。

  黄宗智,1986,《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

  李连江、欧博文,1997,《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刘健芝等编,2005,《庶民研究》,林德山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小枫,1998,《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马克思,1972,《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莫斯卡,2002,《统治阶级》,贾鹤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孙立平,2006,《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塔罗,2005,《运动中的力量》,吴庆宏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应星,2001,《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

  应星、晋军,2000,《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厦门:鹭江出版社。

  应星、汪庆华,2006,《涉法信访、行政诉讼与公民救济行动中的二重理性》,《洪范评论》第3卷第1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于建嵘,2003,《农民有组织的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战略与管理》第3期。

  ——,2004,《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第2期。

  ——,2005,《当代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

  Castells,M.1984,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A Cross -Cultural Theoryof Urban Social Movemen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hatterjee,P.1986,Nationalist Thought and the Colonial World.Delhi:OxfordUniversity Press.

  Guha,R.(ed.)1982,Subaltern Studies,v.1.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Press.

  McCarthy,J .Zald 1973,The Trends of Social Movements in America:Professionalizationand Resource Mobilization.Morristown ,PA :General Learning Press.

  Norris,L.Cable 1994,"The Seeds of Protest :From Elite Initiation to GrassrootsMobilization."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37.

  O'Brien ,K.1996,"Rightful Resistance."World Politics 49(1).

  Popkin,S.1979,The Rational Peasa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Societyin Vietn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cott ,J .1985,The Weapons of the Weak:Everyday Forms of Peasant Resistance.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pivak,G.1988,"Can the Subaltern Speak."in Nelson Grossberg (eds.)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Tarrow,S.1996,"Stat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Political Structuring ofSocial Movements."in D.McAdam (ed.)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axton ,R.1990,"State Making and State Terror:The Formation of the RevenuePolice and the Origins of Collective Protest in Rural North China during the RepublicanPeriod."Theory and Society 19(3).

  Tilly ,C.1986,The Contentious French.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Zhao,Dingxin 1998,"Ecologies of Social Movement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3.vv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抵抗权在我国之探析(1)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