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互联网中非法获取、利用他人个人资料的法律分

2017-09-09 01:51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互联网中非法获取、利用他人个人资料的法律分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 要]社会物质文明愈发达,交际手段的传播媒介现代化,

[摘 要]社会物质文明愈发达,交际手段的传播媒介现代化,人们愈需要保留只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安宁和与纷繁世界相隔离的安居环境。网络时代的到来,这种需要显得更为明显,公民网上个人资料的保密问题引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权的关注,此文就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法律分析。

[关键词]个人资料 隐私权 行业自律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人际间的信息交流进入了多元化的空间,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带给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的同时也使人类的心灵空间受到日益频繁的侵扰。网络时代,人们一方面需要享受网络带给生活的便利和快乐,另一方面人们更需要保留只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安宁和不受纷繁世界肆意干扰的安居环境。但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提供强大的信息以及便捷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剽窃他人作品、窥视他人隐私、??盗取他人商业秘密、进行非法交易、获取不正当利益、逃避法律责任的工具和渠道。互联网上非法获取、利用他人的个人资料,对公民的隐私权构成极大威胁。保护公民网上的个人资料不被随意侵犯,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公民的网上隐私权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更是法律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个人资料与隐私权的内涵

(一) 个人资料的概念个人资料,一般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财务状况、社会活动以及该自然人足以用来识别自身之信息。公民网上的个人资料问题主要包括网上通讯、购物、注册过程中,放在网上的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电子信箱地址、信用卡号等个人资料。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料不仅可以为信息的使用者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还会为其带来丰富的无形资源。在具有明显网络特征的信息资料中,最具利用价值的是网络个人化信息资料。

(二) 隐私权的概念通说认为,隐私是公民个人的秘密,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生活安宁权和对个人信息资料支配控制的权利,即私人生活不受侵扰,私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窥视、收集、利用和披露。

非网络时代,隐私权注重对个人生活秘密的保护,网络时代,隐私权更侧重于私人信息的保护。因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日益发展,有关个人详细资料的收集、加工、贮存、积累成为可能,从而为网络服务供应商及他人追踪并记录网络访问者的用户帐号、访问站点、下载内容等私人资料提供了技术支持,导致公民网上隐私权极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犯。

(三) 非法获取、利用他人个人资料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关系从个人资料和隐私权的概念分析,两者之间存在逻辑包含关系,个人资料是隐私权的一项内容,对他人个人资料的侵犯也是对他人隐私权的侵犯。一般来说,具有识别性的个人资料才受隐私权的保护。所谓个人资料的可识别性是指资料反映的各种信息经过人们的判断就可以确定这些数据的法律主体,换言之,通过资料中的信息可以识别资料主体的才是受法律保护的个人资料。

三、非法获取、利用他人个人资料的行为方式

(一)非法获取他人个人资料的行为方式获取、利用他人个人资料的手段多种多样,有的手段是诱使用户自觉提供个人资料,有的以隐蔽的不为用户察觉的手段收集个人资料,在这些手段中,有些手段具有明显侵犯个人隐私的特征,兹分述如下:1、利用消费者购物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在消费者购物前,会在屏幕上出现一张表格要求消费者将姓名、地址ID号、职业、电话、传真、邮箱地址、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年收入、个人薪金等许多个人资料输入;有的网站采取会员制,必须经过登记成为会员才能购物,但在登记时则要求会员提供上述各种个人资料,这些做法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到商店或百货公司购物采取以钱易货的交易方式明显不同。有的网站认为无法辨认对方,要求用户提供个人资料是为了确定交易对象,或为日后服务方便,或为赠送奖品等原因。但有的网站未经用户同意,擅自使用用户的个人资料,侵犯了个人资料隐私权。

上一篇:法伦理学如何可能(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