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难”新理念的再思考——论“执行难”与
2017-10-24 05:56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执行“难”新理念的再思考——论“执行难”与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提要:多年来,执行“
提要:多年来,执行“难”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并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而如今社会各界甚至法学界却都已不自觉地陷进一种怪圈,误解了执行“难”的实质所在,不能正确把握“执行难”的内涵和外延,看到了这一题目的形成有其立法和司法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但却忽略了当事人自身的原因所引起的执行“难”题目,把“难执行”等同于“执行难”,将生效文书得不到执行都纳进到“执行难”的范畴,片面夸大了“执行难”的外延。本文中,笔者引进了“难执行”的执行新理念,了“执行难”与“难执行”的区别,并阐述了“执行难”向“难执行”转型的必要性,以求为法院执行工作松绑。
关键词: “执行难” “难执行” 执行“难”
多年来,民事、案件中执行“难”题目严重困扰着人民法院,成为法院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题目,给法院造成很大的压力。随着我国法制建设步伐的推进,法院的执行案件数目激增,(以安溪法院五年来执行案件的收案数为例,1998年受理执行案件1740件,1999年受理执行案件1973件,2000年受理执行案件2238件,2001年受理执行案件3010件,2002年受理执行案件3638件,五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均匀增幅为20.55%)这对原本就已堆积的大量的得不到实际执行的执行案件来说,无异是雪上加霜。1987年,全国法院工作会议首次就“执行难”题目进行了专门讨论①,从司法界到法学界,从各级领导到平民百姓,都给予了严重的关注和深刻地思考。最高法院于1999年亦开展了历时一年的全国范围的“执行年”活动,各地法院纷纷开展了“执行会战”、“集中执行战争”、清理执行积案和强化委托执行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②这委实是一件好事。可是,如今社会各界甚至法学界却都已不自觉地陷进一种怪圈,误解了“执行难”的实质所在,不能正确把握“执行难”的内涵和外延,把“难执行”等同于“执行难”,将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都纳进到“执行难”的范畴,片面夸大了“执行难”的外延,这是极不应该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笔者以为,在审判实践中,相当数目的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当事人正当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甚至还倒贴上一笔诉讼用度,其原因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因素。我们应该看到,这一题目的形成有其立法和司法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③,更有当事人自身的原因。而将“执行案件得不到执行”的题目回结于“执行难”,回罪于法院,其观点是错误的。在此,笔者引进了“难执行”的执行新理念。
首先,“难执行”与“执行难”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难执行”,是指由于当事人自身的客观因素引起的,一些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不履行法律义务,采取软拖、强顶、躲避,甚至以死相要挟,或者有的被执行人确实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被执行人人为地转移财产阻挠法院强制执行,或者执行人无力承担举证财产所在的举证不能等引起的案件难以执行的局面,是法院力所不能及的,是法院经过法定的程序以及采取必要的强制执行措施后仍无法解决的。而“执行难”,则是指由于执法环境差、执行立法不够完善、法院执行力度不够、执行职员怠于执行、地方行政保护主义干预司法独立等非当事人自身因素所引起的案件得不到实际执行的局面,其原因是综合的,并不仅仅是法院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还包括了司法体制题目和执法环境题目等因素所引起的。从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来讲, “难执行”与“执行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当我们将二者所隐含的词语加上后,就变成了“法院难执行”与“法院的执行工作难”,其区别就显得明朗化了。前者的侧重点在于:“法院,难”,而后者的侧重点在于:“执行,难”。众所周知,各级法院均普遍存在着执行“难”的题目,其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案件未能得到执行的原由在于被执行人着落不明或无财产可供执行,是法院极尽一切法律手段执行却因其所无法控制的原因而无法执行。随着我国日益完善进步的立法水平和执法力度,在明确法律依据和严格的执行程序的保障下,执行工作本身并不难,大多数的执行题目回结于执行不能,进而引发法院“难以执行”的题目。因此,“难执行”与“执行难”是两个本质截然不同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