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官制度的缺陷及改革设想律毕业论文(3)
2017-10-25 03:14
导读:3、人民法院及法官队伍的现状,制约了现代法官制度的改革进程。目前,在法院内部,无论是在审判庭任职职员,还是后勤、政工、人事等部分的职员,
3、人民法院及法官队伍的现状,制约了现代法官制度的改革进程。目前,在法院内部,无论是在审判庭任职职员,还是后勤、政工、人事等部分的职员,都与审判专业职员一样拥有法官等级和审判职称,而且,这部分职员占法院职员的几乎一半,成为不办案的法官。假如按专业化、精英化的建设方向改革,这部分后勤职员的待遇必然与法官有差别。这部分人由于利益的损失,必然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法官中,大部分未达到本科水平,严格按法官法进行选拔,现有法官很多会失往法官资格,这部分人也会对改革持低触情绪。目前,法院职员进进是按照公务员选拔方式进行,法院高素质的人才储备不足。每年的司法考试中,法院干警上线的尽对人数偏低就说明了这一事实,要补充法官存在困难。这些因素都是法官制度改革的阻力。
四、法官制度改革的目标
推进法官制度改革,必须明确改革应达到的目标。十五大指出:推进司法改革,要“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先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十六大提出了司法改革的任务:“按照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治理体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事务相分离,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视,惩办司法领域中的***,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3]《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也提出:“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依法独立、公正审判的机制”。可见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公正司法,法官制度改革的目标,当然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司法队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五、对我国法官制度改革的设想。
改革法官制度,建立业务精通的法官队伍,必然要求法官职业化、专家型精英化,这样的改革应避免每一项改革针对特定的题目小打小闹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改革,对法官制度应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和设计。我国法官制度体现在法院组织法和具体的法官法中。法官法的颁布初步确立了我国法官制度,将法官与行政职员相互别开来。然而,法官法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模式提影响,因此,完善法官制度,必然涉及到修改相关的法律制度。
1、理顺体制,重构党对法院领导模式。
改革法官制度,必须理顺体制,其中,关键要理顺与党委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不可动摇的原则。我们进行各项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也是法官制度改革的方向。法院独立、法官独立并不是不要党的领导,我们夸***官要坚定,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当然党的领导不即是地方各级党委直接干预同级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直接控制同级法院的人财物。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结合审判工作特点,改变地方党委领导的模式,由党中心在最高法院设立专门机构,在系统内进行垂直领导更为。这样可以保证体现党和人民利益的在全国有效同一的实施,维护中心权威和法律权威。实行垂直领导减少了地方党政机关、领导个人对法院的直接干预,在配备法院领导,法官队伍职员的进出等题目上,有利于法院严格按法官法规定进行,促进法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廉洁公正的法官队伍。同时还可以有效消除地方保护主义,树立法律权威。
2、明确法官独立原则
按照西学界的观点,司法权不与立法权、行政权分开,则不会有自由和法治的存在。因此,法治的重要标志就是独立的司法。纵观法治国家,其重要的标志就是有独立的司法,司法制度的独立包括法院审判独立和法官个人独立两个方面。因而我们在改革和完善法官制度时,法官独立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明确的题目。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多数人对法院独立表示认可。但对此规定仅理解为法院审判独立,否认法官独立,是理解上的偏差。从审判工作的看,没有法官个人的独立,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也了审判效率。近几年进行的审判改革,夸大还权于合议庭、还权于独任审判员,大大增加了法官责任感,进步了办案效率,使人们对法官独立也有了初步的熟悉,得到了普遍认可,但还未从法律上予以明确。因而在完善法律制度时,在法院组织法及法官法中应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原则,取消只判不审的审判委员会。这种规定也是同WTO有的关规定及联合国批准的《关于司法独立的基本原则》规定相符合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