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审美是人通过感官同对象发生的一(2)
2013-07-21 01:06
导读:那么这种所谓的“内在的尺度”的主要内涵又是什么呢?我们看马克思的论述:他这段话结尾的那个句子的总旨是说,由于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
那么这种所谓的“内在的尺度”的主要内涵又是什么呢?我们看马克思的论述:他这段话结尾的那个句子的总旨是说,由于人“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那么,按照“美的规律”构造便是运用这个“内在的尺度”的基本外在体现,并且“美的规律”也就是这个“内在的尺度”的基本构成要素,它是使这个“内在的尺度”成为“人”的尺度的重要标志。所以,它也是对那前两个规律的超越,或者我们更极端地说,正是由于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这种生产才是“人”的生产。这样,我们再回顾上文所说的异化劳动,尽管这种劳动不是自由自觉的,但仍然生产了“美”,其原因就是这种劳动仍然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说这种异化劳动是不自由和不自觉的,这是从劳动主体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上看;如果从劳动本身和劳动对象的关系上看,这种劳动仍然是自由的和自觉的,即合规律的和合目的的。由于这里仅仅涉及到了物质生产,所以这个“美的规律”不能解决所谓美的本质问题,而我们接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为何会“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三
接着那段话他说:“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由此我们知道人自身的二重化有两种:实践上的二重化和精神上的二重化。实践上的二重化是通过改造对象世界的活动,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志改造对象世界,这样经过改造的对象世界已经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使他的意志现实地存在于对象世界,这样他就能够“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而这种“直观自身”也就是人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上的二重化。人之所以能够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原因就是人对于外在世界的改造,最基本的就是构造形式的变化,即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所以这种“直观自身”事实上也就是人的审美活动。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了“美的规律”,人的生产实践将是无法想象的。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也逐渐发展,这样,人不仅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而且在自在的世界中也能直观自身,这就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四
《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总旨是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对于异化,他说:“宗教的异化本身只是发生在意识领域、人的内心领域中,而经济的异化是现实生活的异化,——因此对异化的扬弃包括两个方面。”所以,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都包括两个方面,便是现实方面的和精神方面的。
现实领域的扬弃是实践的、道德的,是人的现实的解放;精神领域的扬弃是科学的、审美的,是人的精神的解放。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如果把这个“真正解决”理解为彻底的解决和完成,那么这个论述就还带有抽象的人道主义色彩,但如果把它的涵义理解为解决那些矛盾和斗争的根本途径和根本方向,这当然是合理的。在后者的意义上,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科学和审美则是这些矛盾和斗争在精神领域的解决。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当人在精神上扬弃生命的异化时,异化劳动的成果可以是美的,这是自然界可以在人的精神上体现人的本质的原因。这也说明自然界在人的精神领域成为人,是自然界在精神界的真正复活。由此可以说,审美是在精神界之中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五
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既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也是一个“观念的总体”。人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说就是“特殊的个体”和“观念的总体”的统一。马克思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这些占有方式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人的现实的占有;这些器官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现实的实现(因此,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也是多种多样的),是人的能动和人的受动,因为按人的方式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审美是人通过感官同对象发生的一种关系,一种对象性关系,所以也是一种人占有自己本质的方式,它在精神上实现了个体和总体的统一,也就是说审美虽是个体的活动,但是却具有普遍的意义。由于审美的占有方式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象性关系,所以这种对象性关系也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结构的关系。这是人的一种本质的实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能动和精神上的受动;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占有和自我享受。
由于审美具有精神上的能动,所以在私有财产产生后,审美便可以是对私有物的一种精神上的克服,是对“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的克服。“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审美是对私有物的一种观念上的扬弃,也就是说对于私有物,我们同样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
马克思认为人能够“在实践上按人的方式同物发生关系”的前提是“物按人的方式同人发生关系”。那么什么是“人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使得“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那么这就是不具有实际功利的,最起码是对自己不具有实际功利的。也就是说“人的方式”最起码是道德的。而如果功利再失去,那就接近于审美的。而当自然界的有用性失去得最纯粹时,自然界也便成为审美的自然界,审美也便成了最纯粹的“人的方式”。这样,马克思异常推崇“美的规律”也便不足为怪了。
马克思认为,只有以“人的方式”也就是“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在这种“人的方式”中,人和对象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二者相统一的。这种统一有两种方式:实践的和精神的。无疑,审美即是人和对象相统一的一种“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