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审美是人通过感官同对象发生的一(3)

2013-07-21 01:06
导读:六 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




马克思说:“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这是说人把握对象的方式,由于对象的性质和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然这些方式从整体上说包括实践的和精神的。实践的包括生产的、道德的、政治的等;精神的包括宗教的、科学的、审美的等。所以审美也是人对于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这种肯定方式使得对象成为审美对象。
他说:“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他还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思维的方式主要是科学的,那么感觉的方式呢?
马克思反复地以眼睛和耳朵为例来说明人如何肯定自己的本质力量。他说:“人的眼睛与野性的、非人的眼睛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与野性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他又说:“眼睛对对象的感觉不同于耳朵,眼睛的对象是不同于耳朵的对象的”;他还说:“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这并不是无意的,在各种感官中,眼睛和耳朵是最能体现“人的方式”的,所以也便是最主要的审美感官。不可否认,美感便是“人”的感觉中的重要的一种,那么这也说明审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而审美的独特性就在马克思所说的“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这个论断之中。



马克思继续说:“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如果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那么这也就确证了审美也是我们的一种本质力量。审美是人的一种独特的本质力量,它的独特性就是它的独特的本质。它是与人的其它本质力量不同的,它有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即感觉上的对象化、心灵上的对象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以上所分析的马克思的大量论述不难得出结论:审美也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也正因为审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他才说:“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当感觉成为审美的感觉,才能成为体现“人的享受”的感觉,这样,它才可以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
他说:“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力量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这个主体之上的东西,它产生和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审美当然也并不例外。他又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感觉,也只具有有限的意义。”这里的“五官感觉”是“人”的感觉。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人的本质的展开,人的感性的丰富,不仅视听感觉成为主要的审美感觉,而且其它各种需要如果缺乏了审美的因素简直是不可能的。
因为人的感觉与动物的感觉的不同之处——以食物来说——便在于食物的“形式”和食物的“抽象存在”。由于不满足于食物的抽象存在,人才注重食物的形式,并且不是“最粗糙的形式”。我们不能否认对对象形式的感觉是审美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这样,就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因此,审美不仅是人的一种本质,而且审美的对象化也是必要的。审美在实践中的对象化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是一种需要,一种“人”的需要。审美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实现就形成了我们所要寻找的“美”,所以,在终极意义上,“审美”与“美”相比较,是处于逻辑的先在位置的。也就是说在逻辑上,“审美”先于“美”。因此将美学的核心概念确定为“审美”比“美”更加合理,更加具有历史的和逻辑的基础。但我们总是说由于有了“美”,而后有了“审”美,这又如何解释呢?这里我们就要澄清审美之“美”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联系与区别。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人的生产只要脱离动物,便会逐渐摆脱肉体的需要的影响而进行所谓“人”的生产。由于感性的觉醒,人在生产时便不满足于物品单纯的实在,开始追求形式的丰富,而这形式的丰富也便是作为“人”的生产的重要标志。这样,人在生产中便开始对对象的感性形式产生一种自觉,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审美”,不过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这并不是审“美”,只是审“形式”。通常的情况是,当人们对对象的感性形式产生愉悦的感觉,并且说这种感性形式就是“美”时,便把这种特殊的“审形式”叫做“审美”,也只有在这时审美之“美”与日常之“美”是基本同义的。但事实上,审美的本质是人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与对象是否使我们感到愉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且审美对象的内涵也是很宽泛的,并不仅仅限于对象的感性形式。
马克思说:“已经生成的社会,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从上面的分析看来,审美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并且是和人类社会相始终的,而且审美的内涵也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审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它体现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研究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我们不能脱离“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因为它“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于这种“人的心理学”,我们不能从“外在的有用性”上去理解,而应该把它同“人的本质”相联系。那么,审美心理无疑应该是这种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审美为核心范畴的美学就应该以哲学作为基础和根据。马克思还说:“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审美心理的研究必须结合“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
与此相联系,从马克思那里我们还可以得到启示,自然科学应该成为美学的基础。他认为,尽管自然科学“不得不直接地使非人化充分发展”,但它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所以自然科学“将成为人的科学的基础”。美学以审美为核心范畴,而审美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那么无疑美学就是一门“人的科学”。这样也就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起来。
上一篇:内容摘要:实践失败了。实践美学不是没有运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