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再论人学背景 ;一; 如前所述,的根本问题就是人(3)

2013-08-03 01:18
导读:而作为一个自我,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要发现自身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独一无二,就是要以自由选择的自由来肯定自己这个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独一无

而作为一个自我,最为关键的也就是要发现自身的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独一无二,就是要以自由选择的自由来肯定自己这个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生命便不再被规定为应该作什么或不应该作什么,而成为一种开放型的存在、一种删改、一种试验、一种无限的可能性。自我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人类在重申自己的天性的神圣权力。存在就是本质,瞬间就是永恒。我的成功就是别人的墓志铭。自由就意味着对于自己的思想、决定、选择、行为负责。自由的个人先天地被判定为对自由负责。通过自己发现自己。以致于超前如相对论也还只是“相对于人而言”,当代却干脆就是“相对于个人而言”。谁发现了自我就发现了世界,世界虽有既成状态,却不可能有既成结局;人生虽有种种拘囿,却不可能有既定答案;社会虽有各类限制,却又不可能有既成出路,这一切,都要靠个人自己去选择,正象弗洛斯特在一首题为《未选择的路》的短诗中讲的:黄昏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我选择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了其中一条,留下另一条待改日再走,可是我知道每一条路都绵延无尽头,一旦选定,就不能返回,从此决定了一生的道路,而自我之为自我,也正是选择中才得以完成的。;
三;
对于人作为活动者(自我之为自我)的性质的假设的转换,所导致的,并非传统的那种幼稚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积极的悲观主义。;
显然,这与自我之为自我的对(自由的)超越性的呈现、对自由之为自由的呈现密切相关。从对于必然性的服膺到对于超越性的呈现,人类对生命、世界的发现把自身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人类同时也把自己推出了赖以安身乐命的伊甸乐园。没有了上帝、神祗、万有引力的统治,没有了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支撑,没有了自己祖先世世代代都赖以存身的种种庇护,人不但不再是上帝的影子,而且也不再是亚当的后代,结果,就不得不孤独地自己走自己的路。俄狄浦斯在杀父娶母之后,还可以感叹说:“哎呀!一切都应验了!”然而现在还有什么可以“应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伏尔泰的老实人、歌德的浮士德、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一切的一切都像肥皂泡一样破碎了,剩下的就是在自由之路上走着的寂寞的旅人。从表面上看,没有了上帝作为总裁判(在上帝的宝座上现在坐着的是相对),于是真理的裁决就不得不由每一个人自己负责,空空如也的人们也必须自己为自己去选择一种本质、一种阐释,必须为自己找到自己,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机会,然而,实际上却无疑意味着一种更大的痛苦:因为失去了标准,因此所有的选择实际上就都是无可选择。因为怎么都不行,所以才“怎么都行”。这正是自由之为自由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自由之为自由的呈现就必然蕴含着这一无可选择的痛苦。换言之,正是自由使得自我的生存成为永远无条件的,使得生命的历程因此而充满了种种历险(自由就是一种冒险),使得一切都是令人惶惶不安的、都是无法用传统的理论去阐释的。结果,真正地面对自由、真正的对自由负责,就必然带来一种无法摆脱的生命的困惑: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而只有选择的自由,自由之为自由反而成为一种重负,成为自我生命之中的不可承受之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更为重要的是,从对于必然性的服膺到对于超越性的呈现,还揭开了自由之为自由的另外一面,这就是自由所带来的痛苦、绝望、颓废、无助、孤独、荒诞。这正如阿部正雄所说:“作为人就意味着是一个自我;作为自我就意味着与其自身及其世界分离;而与其自身及其世界分离,则意味着处于不断的焦虑之中。这就是人类的困境。这一从根本上割裂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永远摇荡在万丈深渊里,找不到立足之处。”;在传统思想,人们往往把亚当、夏娃的堕落阐释为人之外的撒旦,也往往把美与丑分裂开来。世界本来就是荒诞的,我们偏偏觉得有意义可寻,人生本来是痛苦的,人们却以为有幸福可寻,前途本来是不可知的,人们却觉得前途光明。然而在对于人作为活动者(自我之为自我)的性质的假设转换之后,人们却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外在的原因可寻,人自身就是人的堕落的全部原因,就是自身苦难的制造者,就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美丑也从来都是并存的。生命的真谛由此而展示无遗。生命本来就是痛苦,未来本来就不可知,世界也不但有希望,而且更有失望,它的告终所引来的也只是唏嘘之声。痛苦、绝望、颓废、无助、孤独、荒诞、焦虑、恐惧,都是正常的,而不是什么异化。画家培根说,他一直很想画出人的微笑,但是在画面上出现的,却往往就是微笑变成了尖叫(普里戈金曾经转引雅克·莫诺的话说:“人类一定会从千年的梦幻中苏醒过来;这样,人类就会发现他自身是完全孤独的,与外界根本隔绝的。”;而他自己则进而指出:“当我们从平衡态走到远离平衡态时,我们便离开了重复和普适而达到了特殊和唯一。” “正是这个进步才使我们成为宇宙的吉普赛人”。;
;显然,这意味着:在当代,自我是一种更难把握的东西,完全不确定的东西,然而又是一种人类根本无可逃遁的东西。人类生命历程中为自身所造成的自我泯灭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人不能自知这种可怕的自我泯灭,偏偏在前者所导致的不自由中感受到了自由,以致最终“自由地”认可了自我泯灭,自我之为自我,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挑战,他从形形色色的必然性中超逸出来,以全新的形象莅临世界,并且庄严地宣喻世人:“人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但是,人不能生活在荒诞之中”(马尔罗),因此,与国内颇为时髦的认为真正的主体性的发展就意味着主体的完善、欢乐、神圣和确定的所谓主体性理论不同(那实际是国内某些人所宣扬的某种扼杀了主体性和丧失了主体性的主体性理论),自我恰恰是对于主体的失落、痛苦、孤独、虚无、失望、空漠之类自我泯灭的发现。假如说,所谓主体性是对现实世界的阿谀奉迎,自我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无情拒斥,假如说,所谓主体浸透着虚假的乐观主义,自我则充盈了彻底的悲观主义,普罗米修斯说过:“说句真话,我痛恨所有神灵”,你看,这才是真正的自我。不过,这里的自我又并非超越芸芸众生或成为人类的代言人的代名辞,而是自我超越或成为发现自己的自我泯灭的代言人,所谓自我正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生命意义的被遗弃而忧心憔悴,形单影只,在这个意义上,自我实在是一种冒险,一种重建意义世界的冒险,一种对现实世界固执地加以拒斥的冒险,一种孤独地为世人主动承领苦难的冒险、一种为推进世界从自我泯灭的午夜回归自我复苏的黎明的冒险、荷兰德林有一句著名的诗:“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在神圣的黑夜中,你走遍大地,”我想这应该是对自我的最富启迪的阐释。;
上一篇:论文关键词: 阿恩海姆;格式塔;学;视觉动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