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实践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实践不(2)
2013-09-23 01:10
导读:张玉能不仅扩大了实践的外延,还改变了实践的内涵。他把实践由现实的、异化的活动抬高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他一方面说“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
张玉能不仅扩大了实践的外延,还改变了实践的内涵。他把实践由现实的、异化的活动抬高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他一方面说“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永远是现实的”,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本真的实践”和“异化的实践”,本真的实践是自由的;异化的实践(他又归结为“异化劳动”,似乎又抛弃了实践的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的内涵)则有两重性。对这些根本性的论断,他没有详加论证,而是一笔带过。何谓本真的实践?它如何存在与“现实”中?他却语焉不详。张玉能一方面说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实践“永远是现实的”,又说实践是本真的、自由的、超越的,这就产生了不可克服的矛盾。现实的就是与本真的相对而言,现实的就是异化的,不可能既是现实的又是本真的;现实的就是与超越的相对而言,超越就是超越现实,不可能既是现实的又是超越的。现实的也是与自由的相对而言,现实的就是必然的,不可能既是现实的,又是自由的。物质生产领域也正与自由的领域相对立,在物质生产领域里不可能实现自由。马克思指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须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为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是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1张玉能所谓的“本真的实践”在现实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实践就是以异化劳动的形式存在,没有出现过本真的实践。也许张玉能想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是本真的实践,但这必然导致实践的乌托邦化。因为前面已经引述过马克思的话,物质生产不属于自由王国,任何社会的物质生产都不是自由的;而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精神生产的领域——“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马克思认为“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的条件”,因为在理想社会中,由于物质生产时间的缩短,人们有充分的时间从事自由的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以发展他们的天性,从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此说来,全面发展的人只能存在于自由的活动中,而不存在于实用的生产活动中;“本真的实践”是臆造出来的概念,它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审美不能从“本真的实践”中发生和得到解释。这样一来,实践就只能是“非本真的实践”,而审美只能与非本真的实践发生关系了。非本真的实践作为异化劳动怎么能创造自由的美?面对这个新的矛盾,张玉能又提出了“非本真的实践的两重性”,即它一方面是异化劳动,另一方面也创造了美。他似乎在说非本真的实践既是异化劳动,又不是异化劳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果说本真的实践是自由的、超越的,那么非本真的实践(异化劳动)就只能是不自由的、非超越的,它不可能既是异化的,又是非异化的,或者说既是本真的又是非本真的。非本真的实践也就不可能创造美。所以所谓非本真的实践的两重性,只是一种障眼法,目的是为建构一个实践乌托邦打掩护。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 实践创造了美吗?
实践美学是建立在“劳动创造了美”的基本命题之上的。这个虚假的命题已经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批驳。于是,张玉能扩大实践的外延,使之包括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企图挽救实践美学。但是在论证中,他又不敢涉及生存的超越性包括精神的超越性,因为这就等于向后实践美学投降。与是他只能继续诉诸“劳动创造了美”的老命题。这样,他就又陷入了实践美学自己掘下的陷阱。
首先,张文重复了实践创造了世界(人化自然)和创造了人本身(人的人化)的观点,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得出了实践使人“超越现实并且自我超越”,成为自由的人、审美的人的结论。这里,必须分析作为实践结果的“人化自然”和“人的人化”,是什么意义上的“人化”。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的意义上吗?不是,只是在现实的意义上,在异化的意义上。社会实践是以异化劳动的形式存在的,它只能产生异化的人、现实的人,这是人的片面形式。因此,所谓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对象化”只是片面的本质,而不是全面的本质。我们知道,现实的、异化的人与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人的存在形式,只有后者才是审美主体。那么,现实的、异化的人如何转化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呢?这个问题是关键之处,含糊不得,但张玉能以及所有实践美学家都在这个问题上含糊其词。他先是说:“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改变着自身的性状,使自己不断全面、丰富地发展,由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的人’逐步成长为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的‘全面的人’,成为‘人化的人’”他还说:“这时,人(主体)与客体(自然)之间的关系就逐步有可能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达到某种程度的实践的自由而产生审美关系。”请注意,这里的关键是实践如何使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成了自由的。这个转变是根本性的,是说明审美的发生和审美的本质的关键,含糊不得。对此,他使用了两“逐步”。他认为,审美只所以可能,是因为在私有制下,通过实践人可以“逐步”脱离异化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逐步“变成自由的关系。如何“逐步”,他语焉不详,含糊而过,在关键的地方打了马虎眼。我们认为,由现实的存在到自由的存在,必须经过超越性的精神创造,而这种超越性来自生存的本质,审美就是这种超越的过程。张玉能认为不需要精神的超越,而只要经过实践,就会“逐步”实现,这简直是天方夜谈。实践不可能使人“由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的人’逐步地成长为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的‘全面的人’”,实践没有这样的功能,这种人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没存在过。在私有制度下,确实产生了审美,但这不是因为实践使现实的人变成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因为人的存在本身具有超越性,通过精神的努力,克服了现实的束缚,超越了现实,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审美主体。也许为了弥补这个逻辑上的漏洞,接下来张玉能又论述道:“因此,实践是唯一一种能够超越一切客体与主体、理性与感性、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主客体间性与主体间性等等二元对立的超越的动态过程,而且也是一种人类超越现实并且自我超越的开放过程。”这里,实践乌托邦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显现。实践果真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吗?否。首先,正是实践才使这种对立发生。在前实践的原始社会,还没有发生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个体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等对立。实践的发生使原始存在的混沌同一分裂,变为上述诸元的对立的统一。其次,虽然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实践中上述对立的双方具有了统一性,但绝对没有解决双方的对立。恰恰相反,特别是现代性实践的发展,已经造成了人与世界以及人自身的严重分裂和剧烈冲突,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物质与精神等对立空前严重。这种生存状况是对实践乌托邦的最好驳斥。此外,张玉能说实践是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的过程,也是令人一头雾水。实践是现实活动,其基本形式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它只能满足人的物质生存需求,而不能满足人的自由的精神需求,那么,实践如何能够超越现实,达到彼岸世界呢?同样,实践也只能塑造现实的自我,而不能超越自我而达到自由的自我。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都不是实践的功能,而是精神的功能、审美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