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实践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实践不(4)
2013-09-23 01:10
导读:四. 审美的主体间性本质 我提出了审美的主体间性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建立在本真的存在的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审美通过对主体性的超越,进入了主体间
四. 审美的主体间性本质
我提出了审美的主体间性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建立在本真的存在的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审美通过对主体性的超越,进入了主体间性的自由状态,从而成为本真的存在。审美的主体间性思想以其显而易见的合理性彻底地瓦解了主体性的践美学,因此,实践美学家就必须推倒审美的主体间性思想,才能维护自己的信仰。张玉能作出了这样的努力。他认为审美不是主体间性的,理由是自然没有生命,不可能成为主体。奇怪的是,口口声声讲“自然的人化”、“双向对象化”,并且认为实践已经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的实践美学家,在这里却把自然看成了与人无关的死寂之物、与人对立的客体。不错,以日常的、非哲学的眼光来看,自然是没有生命的客体。但是,从哲学本体论的立场上看,本真的存在是一元化的,它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是二者融合无间的自由状态,这就是主体间性。现实存在不是本真的存在,因此主体与客体对立,自然成为死寂之物(或不充分的人化对象)。审美回归了本真的生存状态,因此使世界包括自然成为与人同一的主体。所谓作为主体的自然、世界,正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说的,而不是在认识论或科学意义上说的。张玉能似乎对哲学思维并不熟悉,经常把哲学抽象混同于现实观念,因此才说出了像“存在不就是活着吗”这样的非哲学话语。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否认世界可以成为主体,进而否认存在的主体间性。张玉能也不得不承认自然风光与某些艺术作品(他只承认童话、神话、拟人化的文学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主体,实际上也就承认了一切审美对象都是主体,从而也就承认了审美的主体间性。但他辩解道,这些“精神的创造”都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结晶”。这种辩解是实践美学家惯用的手段,但也是无效的手段。实践是一切精神创造包括审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物质生产也就没有人类,没有精神生产和审美,这是不言而喻的。用实践来解释审美,就像用实践来解释科学、
伦理学、哲学一样空疏。这样,实践岂不成了包打天下的理论了吗?而且,实践也仅仅是审美的基础和前提而已,它不是审美的充分理由,不能用实践来解释审美的本质,审美不能只是“实践的结晶”。实践并没有产生主体间性,而是主体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主体间性的真正实现不是在现实中,而只能是精神的超越中、在审美的创造中。对这一点,张玉能痛加批判,并指责由个体存在的超越性获致的审美和主体间性是乌托邦。张玉能质问道:“我们说,如果真如杨春时所说,在现实的实践中根本就不存在主体间性及其所规定的审美,那么,我们要这个东西干什么?”张玉能本来承认审美的非功利性,也承认审美“超越实用关系、认知关系”,但在这里又认为如果审美不在现实世界,而在超验世界就没有什么用处。这种思想是一种庸俗的实用主义。主体间性以及审美不在现实世界,不是非本真的此岸,而在超越现实的世界、是本真存在的彼岸。在这个意义上,它们确实是乌托邦。但这不意味着主体间性和审美“虚无飘渺”,也不是没有什么用。审美以及主体间性的实现使人超越现实束缚,获得了精神的升华,成为自由的人,从而获得了生存的自觉,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难道这不是“不用之用”的大用吗?至于实践则不同,它本来是现实活动,不应该成为乌托邦,而张玉能以及实践美学家把它变成了乌托邦,这的确是一个谬误。
至于张玉能说主体间性理论“实际上否定了20世纪整个中国美学”,也无须多作辩说。因为事情很简单,学术的进步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像中国的实践美学曾经否定了大半个世纪的中国美学甚至否定了几千年整个世界美学一样。当然,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否定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辨证的否定。我们对实践美学的某些合理因素和历史作用,已经作了肯定。因此,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1] 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4期。
[2] 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3期。
[3]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第17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8-19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