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883年,马克思与世长辞,3月17日恩格斯在伦敦海格特的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科学巨匠”和“革命家”以及“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这就是恩格斯晚年自己对于自己问题即马克思哲学向度的一种最佳回答。
三、问题重思的启示
任何问题重思之根源,永远扎在问题自身的迷雾中。在马克思与哲学关系之谜中虽然自恩格斯晚年提出直至今日,我们始终没有能真正重视领悟这一问题,或简单视其为“俗问题”即以两极的方式站到了哲学与科学的边界上;抑或视之为“假问题”即马克思哲学或科学的性质不用道说。这样的对待一直在近百年的马克思哲学历史剧目中上演着。而问题真正要害在于马克思与哲学的关系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似“剧场假象”的前见,深入到了我们思维中,障碍了人们思维。
在马克思从肯定哲学到否定哲学的转换中,反对从任何原则出发来解决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要求必须从现实出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里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以往的旧哲学”的含义。1845年以前马克思也是这种意义上的哲学,到了1845年后旋即转向实证科学研究。这在文本中有“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等等前后期的理解不同而折射了马克思在仔细的实证研究后才为世人展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而不是哲学的幻想。以至马克思不再用哲学来指称自己的思想,而用“世界观”。这就告诉我们以往的哲学所谓科学之科学的同时还有世界观的层面,马克思的哲学态度是汲取以往哲学里的世界观,而走出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幻想的漩涡。同样也只有在这个层面及赋予哲学以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称谓才是得体的。
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界出现了林林总总的哲学形式,如前文提到的“历史哲学”、“文化哲学”、“法哲学”等等。当然这试图打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局面、寻找新的马克思主义生长点的研究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仍然出现了一种复归到马克思所遗弃的旧哲学那里去的现象。归根结底来讲,这种现象就是不了解马克思的哲学向度。就是说,不理解马克思哲学称谓含义何以合法就在于是从世界观角度理解才得以确立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中国现代化转型中的诸多现实而具体的紧迫问题时,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给我们指明一条具体的详细实践解决方案。这是苛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解,否则我们将退回到了马克思已经否定了的哲学上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 [德]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