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预言,资本主(6)

2013-12-07 01:39
导读:霍布斯(Hobbes 1588-1679)或洛克(Locke 1632-1704)是17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者. 按照他们的观点, 在国家成立以前的自然状态里, 个人的生命与财产处于受到威胁的极

霍布斯(Hobbes 1588-1679)或洛克(Locke 1632-1704)是17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者. 按照他们的观点, 在国家成立以前的自然状态里, 个人的生命与财产处于受到威胁的极端危机的状态。 这正如霍布斯所言, “人对人是(互相抢夺的)恶狼”(homo homini lupus)。在这种既要利己, 而又与他人存在着敌对利害关系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每个人独立的生命与自由,他们主张需要缔结社会契约意义上的所谓“国家”的制度。比如说,国家或社会的机能在于确保个人的权利与自律的自由意志, 条件是我不害他人.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 个人的自律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因此,从这种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观点来看,对处于竞争关系的人们来说,个人利害关系高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的意义也不过是维护实践个人利害关系的合理的工具罢了。

但是在儒家的有机体性质的世界观里,象过去笛卡尔(R.Descartes1596-1650)所说的“我思故我在”一样“抽象的”,“原子式的”(atomistic)的人是不能存在的。就象过去荀子(约公元前 300-230)所下的定义一样,根据儒家世界观,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社会形态,而是天赋般地生而为社会存在。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 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 而牛马为用, 何也? 曰: “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 曰: “分”。”

象这样,根据儒家的世界观,人的本质特性就是在与他人的社会分工性的人际关系中规定的,所以摆脱这样的社会(社群)联系而孤立存在的西方近代自由主义者的价值观,在儒家文化的模式中没有被接纳的余地。每个人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各自起到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关心他人。因此儒家的伦理观,为实现一个有机体的社群里的“公共的善”, 而总是高度评价克服个人“私心”的美德伦理。

比如说,近代自由主义把焦点放在对应外部的干涉或掠夺的个人主体的自律性以及权利的制度性保障上。然而,儒家伦理则认为, 倾向“低级欲望”的“人心”与追求“公共善”的“道心”之间的矛盾与膈膜是应当消除的, 道德的解放是完成自己人格的最终目标。

现在,高与资本的高度集中,不可阻挡的“全球化”体制的实现与, 这意味着人们在技术与资本的“无限竞争”中维持生存, 只会追求最大限度的, 不断的盲目竞争。根据这种“新自由主义”立场而进行的无限竞争的结果, 将会加深两个社会阶层的分化,即少数(20%)的胜利者的集团与多数(80%)被异化的阶层。 与此同时, “全球化”体制的强化, 必然相对弱化民族国家的主体性的应对能力。在这惊人的时代变革中,我们心向往之的“文化认同”的地平线将是何种景象呢?

在人际竞争关系中形成的防御性的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 是我们东亚儒家传统文化圈里的国家竭力追求的目标, 这仍然是有效的“近代化-现代化”之路吗? 对我们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儒家伦理进行批判的继承, 是否应该成为我们新的对策和方案? 如果我们选择后者,我们必须克服每个人的“私心”而具备追求“公共善”的高度的道德意识。还应当实现从制度上能保障所有人的平等权利, 完善自由透明的民主制度。“家族主义性质的”(paternalistic)社群主义, 如果没有“公论”的,社会制度的制约, 极易滋生“任人唯亲的关系主义”(cronyism)的弊病。因此, 笔者还是认为批判地继承儒家伦理是21世纪东亚哲学界所应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

原典资料: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北京), 1980

杨伯峻, 《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北京), 1984

李涤生, 《荀子集释》, 学生书局(台北), 1991

王叔岷, 《庄子校诠》(全三册), 中央院语言研究所, 台北, 1984

《周易传义大全》(全四册), 汉城:学民文化社 影印本, 1986

《四书集注》, 中华书局(北京), 1977

《朱子语类》, 中华书局(北京), 1983

研究资料:

李承焕, “对亚州价值”的谈论学的”, 《开明的知性》 4号, 1998年秋季, 汉城(教授新闻社)

宋荣培, “与西方不同的儒家式化是否可能”,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北京(中华书局),1995 第2期

宋荣培, 《人间与》, 汉城:与现实社, 1997

Hans-Peter Martin/Harald Schumann, 《全球化的圈套》, 姜守石译, 汉城(营林卡德纳出版社),1998

Loather Schaefer, "Selbstbestimmung und Naturverhaeltnis", Ueber Natur, (herg. O. Schwemmer), Frankfurt a, M., 1991

A. MacIyntyre, After Virtue, Univ. of Notre Dame Press, 1984

Michael C. Kalton, "Extending the Neo-Confucian Tradition: Questions and Recomceptualiz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 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ed. Tucker/Berthro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上一篇: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对比语言学研究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