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前言 近二十年来,\"公共领域\"获得知识(5)

2013-12-14 01:02
导读:其次,公共领域形成之后,我们必须假设每一个相关成员都有兴趣去了解别人的意图、想法或主张。如果许多成员都只管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却从来

  其次,公共领域形成之后,我们必须假设每一个相关成员都有兴趣去了解别人的意图、想法或主张。如果许多成员都只管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却从来不屑去了解别人的看法,那么公共领域仍然是空洞的,或欠缺一种起码的相互性(reciprocity)。这种想要了解别人的心态与诠释学所强调的善意沟通不尽相同。因为后者要求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秉持善意(good will)──或者想要帮助对方完成论辩推理、或者想要造成\"视域融合\"(fusion of horizons)的效果。但是此处所讲的\"了解\"基本上只是一种好奇,以及为了下一步行动所不得不先满足的要求。我们甚至可以说,即使一个人的意图是为了打击对方,他也必须先了解对方究竟是什么或代表什么。我们可以想象,这种\"了解的欲望\"在伦理上是中性的,但是它仍然可以产生\"相互性\"的效果。

  第三,公共领域必须预设我们愿意以言语、而不是以暴力来进行互动。所谓言语,当然是广义的言语──包括说话、文字、手势、表情、声音、眼神、举止、装扮、道具、作品等等具有沟通作用的象征符号,而不局限于文字与语言。而所谓暴力,指的是所有物理性的胁迫或伤害力量,包括暗杀、作战等等。事实上,言语与暴力之间有时很难区分,譬如\"充满威胁的语言\"、\"未署名的炸弹邮件\"等等。但是,鄂兰讲得好:暴力是\"前于政治\"的活动。如果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必须用暴力来进行(这仍然是一种可以表达己方意旨的\"沟通\"行为),那么此种关系很难称为\"公共领域\",反而比较接近某种\"战争状态\"。就此而言,格雷坚持\"暂定协议\"必须以\"和平共存\"为前提,并不是没有道理。

  第四,当公共领域的成员分别表达了他们的意见与立场,如何\"决定\"哪个说词比较可取,就必须看谁提出了\"较佳的论证\"( argument)。不过,较佳论证并不一定要像哈伯玛斯所说那样,纯然以\"理性\"为衡量标准,而是包括一切理性、非理性的论证。我们都知道,有时某些简单的陈述或沉默的抗议,比起雄辩滔滔的说辞更能打动人心、发挥说服力。抑有进者,此处的\"较佳论证\"并不假定我们要追求具有普遍性规范效力的共识,或试图建立一种自由主义式的普遍性价值体系。所谓\"较佳\"或\"较差\"完全交由对话发生所在的相关人群来判定,只要参与对话者都认可某个论证,那个论证对他们而言就是有效的。至于这个论证是否对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群有效,则暂时存而不论。因此,类似格雷的\"暂定协议\",较佳论证所接受的也是一种极\"在地化\"(local)的判准。

  因此,笔者认为公共领域的产生需要四个条件:存在共同关心的议题、愿意了解他人的想法、以语言进行互动、接受较佳论证的效力。如果这四个条件存在,公共领域的成员就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沟通。这种沟通或许不像哈伯玛斯等人所期待的那样,是\"理想言说情境\"下的\"理性沟通\";但是它基本上还是理性的。它的有限理性虽然在理论上不特别吸引人,但是在实践上却可以适用于更多的对谈情境。我们知道这种理性沟通未必能够产生共识,不过\"没有共识\"正是人类多元性所预示的可能结果之一。在\"时有共识、时无共识\"的生命状态里,我们或许更能体会人类的潜能与限制。     

中国大学排名


;Seyla Benhabib 认为西方的公共领域可以分成三种基本类型:\"竞技式的公共空间\"(agonistic model)、:\"式的公共空间\"(legalistic model)、\"对谈式的公共空间\"(discursive model),三者分别以鄂兰、艾克曼(Bruce Ackerman)、与哈伯玛斯为代表。但是如同下文所示,笔者认为鄂兰的并不只强调竞技的层面,事实上也有沟通合作与对谈。参见 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 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ürgen Habermas,\" in Craig Calhoun 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IT Press, 1992), pp. 73-98. Hannah Arendt, Human Con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8), pp. 26-31. Ibid., pp. 32-33. Ibid., pp. 179-180. 参见 Peter Fuss, \"Hannah Arendt\'s Conception of Political Community,\" in Melvyn A.Hill ed., Hannah Arendt: The Recovery of the Public Worl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9), pp. 172-173. Bhikhu Parekh, Hannah Arendt and the Search for a New Political Philosophy (London: Macmillan, 1981), p. 177. The Human Condition, p. 180. Hannah Arendt,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Social Research 57: 1 (Spring, 1990), pp. 78. Ibid., p. 80. 详见Jürgen Habermas,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 by Thomas Burger (Cambridge: MIT Press, 1989). Jürgen Habermas, \"Hannah Arendt\'s Communications Concept of Power,\" Social Research 44:1 (Spring, 1977), pp.3-24. Jürgen Haberma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trans. by Christian Lenhardt and Shierry Weber Nicholsen (Cambridge: MIT Press, 1993), pp. 65-66. 另外,哈伯玛斯也强调这么修正之后,人们的需要与利益都可以成为道德判断过程的要素,不会因\"纯粹动机\"的要求而被漠视。Ibid., pp. 66-68. Ibid., pp. 82-98. Ibid., pp. 88. 另见Habermas, 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Remarks on Discourse Ethics, trans. by Ciaran Cronin (Cambridge: MIT Press, 1993), pp. 56-58. Habermas, Jus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p. 59. Isaiah Berlin,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 169-172. Isaiah Berlin, The Crooked Timber of Humanit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2), pp. 7-14, 79-80. John Gray, \"Where Pluralists and Liberals Part Company,\" in Maria Baghramian and Attracta Ingram eds., Pluralism: th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of Diversity (London: Routledge, 2000), pp. 87-88. See also John Gray, Enlightenment\'s Wake: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Close of the Modern Age (London: Routledge, 1995). George Crowder, Liberalism and Value Pluralism (London: Continuum, 2002), pp. 2-3, 49-54. Berlin, The Crooked Timber, p. 11. Crowder, Liberalism and Value Pluralism, pp. 45-46. Berlin, The Crooked Timber, pp. 14, 18, 80. Gray, \"Where Pluralists and Liberals Part Company,\" pp. 86-87, 91, 93, 101. 对于Gray观点的反驳,可参见Crowder, Liberalism and Value Pluralism, pp. 11-12. Berlin, The Crooked Timber, pp. 77-78
上一篇: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