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 消亡(或终结)论产生于哲学家丧失哲学(4)

2014-05-01 01:17
导读: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 ; 四、人的世界性存在:重探人类的当代对象 ; ;;;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谈到哲学时很悲观,他说“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

责任编辑:科教论文网

  

;;;;;;;;;;;;;; ;四、人的世界性存在:重探人类的当代对象

;

;;;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谈到哲学时很悲观,他说“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我不知道其出路何在。”[8](P49)维特根斯的悲观,由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所扩散而普遍化:后现代主义对哲学的挽歌,是一种不知哲学出路何在的消极行为;解构主义既积极解构哲学又不放弃哲学,同样是不知哲学出路何在的盲动行为。因而,当代哲学要重振自我,既不能跟着后现代主义唱挽歌,也不能附和解构主义左右摇摆,而应该着手探索其“出路”的正确途径。

探寻哲学出路的正确途径,是重新追问并确立哲学的自身对象领域。

哲学的自身对象领域是什么呢?

关于这问题,其实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激情已经透露出了消息: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和“回到事物本身去”的口号,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最终应该从“光滑的冰面上行走”回到有摩擦力的“粗糙的地面”的主张,都隐含了对哲学自身的本真对象的无意识直观:哲学的自身对象非它,即人的存在。

哲学因人的存在而诞生:人的存在既是哲学诞生的前提,又成为哲学的根本对象。因而,只要有人的存在,哲学就有自身探询的对象领域,哲学一旦有其自身探询的对象领域,就不可终结与消亡。

其实“人的存在”问题,自普罗泰戈拉以来一直是哲学的关注对象,但以前的哲学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只是停留在静止抽象的“类”层面做文章,而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者,他始终存在于他者之中,并与他者结成关系:人的存在是一种关系的存在。首先,人是存在于宇宙时空和自然之中,他与宇宙时空和自然之间形成一种时空关系、自然关系,所以,人的存在既是一种自然存在,更是一种宇宙时空存在。其次,人的生命诞生于他者(某个女人的身体和某个男人的基因),因而,人与他人(个人、家庭、种族)之间构成了血缘关系;而这些个人、家庭、种族又与其他的个人、家庭、种族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性,这样,人又获得了血缘的和群的存在关系。第三,人是具有自我进化潜力的人,这种自我进化潜力表征为人对自我意识、自我关怀,由此形成了人的现象自我和本体自我的双重性,人与自我生命本体之间又构成了一种实在的存在命运关系。

客观地看,对人与自我生命存在命运之关系的意识性关注,集中展开为神话体系的解构;对人与宇宙时空和自然之存在关系的关怀,则产生了人对人自己之来龙去脉的关注的宗教神学和人对自然之来龙去脉的关注的科学探索;对人与他者、之存在关系的意识性探询,产生出人对人伦关系的看待的与,和人对自己的看待的人文精神。因而,哲学生发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宇宙时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之复杂多变的关系解构演变之中:哲学始终立足于人的存在整体,为其存在本身的复杂演变而敏感与惊奇、困惑和追问:整体地看,哲学的对象领域乃人的世界性存在本身。具体而言,哲学的对象领域展开为人与自然(包括宇宙时空)的存在关系、人与他人和群体(即社会)的存在关系、人与自我生命存在命运的存在关系。如果从人类精神探询的领域角度看,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科学的对象: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自然、宇宙,其重心在于探讨自然和宇宙的存在法则和运行规律;而哲学却以人与自然、宇宙之存在关系为探询对象。所以哲学必须担当起反思自然科学的工作,自然科学必须为哲学提供反思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自然科学是对自然事实的研究,哲学是对原理的反思,即自然科学关心自然如何存在的事实,而哲学却在此基础上关心自然与人之间如何存在的关系事实和怎样才能形成更好的存在关系的可能性。所以,没有科学为哲学提供反思的材料,哲学却不能很好地探询人与自然之存在关系;如果“没有哲学的开始,自然科学就不能走出多远,并且哲学通过启发科学家工作中对新原理的进一步意识而为未来提供新的信念和一贯性,并以此反作用于它由以生长出的科学。”[9](P3)

康德曾经认为哲学就在于了解“我是谁?”、“我是什么?”、“我的更深邃的自我是谁?”。在康德对哲学的定位中,人的世界性存在构成了哲学关注的整体对象:哲学以关心人的世界性存在为全部任务,以探求人如何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正确态度和怎样在世界中谋求存在的正确方法为基本目标。因而,对“我是什么?”的关注,展开为对人的世界性存在本原的探询,由此必然关联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与自然科学在这一个层面上获得通连性;对“我是谁?”的询问,则展开为对人的现象(事实)存在的求证,它集中呈示为对人的生存问题的追问;对“更深邃的我是谁?”的困惑与追问,则托出人与自身存在命运的关系――并由此关联起人的学。心所探讨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即情感、意志、心灵、灵魂)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展开,在古代和中世纪主要是关心人的灵魂(soul),在17世纪到19世纪主要是人的心灵(mind);而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是意识(consciousness)、潜意识或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在20世纪20-50年代主要关心的是行为 (behavior),其后则主要是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整体地看,心理学所关心的是生存中的现象的我(即角色的我)与内在的我(即本质意义上的自我)的关系,这种关系只是人与自身存在命运之关系中一个具体的内容。因而,心理学与哲学的对象关系,也如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对象关系一样:心理学探询人的心理事实,而哲学却探询人的整体存在达向生存领域的进程中与心理律动的关系事实。哲学因心理学才获得了反思人的心理的理论材料,心理学因哲学才具备了达向其深远的脚力(视野、方法、信念)。

上一篇:导言; 先天的(a priori)是康德首先在哲学上予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