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视角和方法(3)

2014-11-25 02:57
导读: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解决人和人的发展问题,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过程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人的发展必将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自然经济条

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解决人和人的发展问题,在实践中必然表现为过程性。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人的发展必将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依赖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阶段”。今天,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一时还不能做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为了多数人的发展,必要时还需要部分人的自我牺牲。我们应该大力倡导自觉的自我牺牲精神。决不能不顾现实条件片面强调个人发展,更不能陷入唯我主义。

人的发展,其根本动力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马克思曾从多方面揭示,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主体,主体性(或人的主体作用)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特别强调呼唤人的主体意识,高扬人的主体性。立人,首先要确立人的主体意识,包括一定的思想觉悟,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上已经达到的最低限度的实践经验、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不具备这些,人就不能成为积极的、能动的主体。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对于主体意识的生成和主体性的发挥显得越来越重要。
诉诸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和确证。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具备了一定的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只是一个可能的主体,要转化为现实的主体,还须诉诸实践,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在服务于社会,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发展人。人的实践及其历史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表现和最高确证,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和途径。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主体性提升到能动改造世界的高度,人的实践的高度来弘扬。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通过发挥人的主体性推动和实现人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提出了重要的论原则,而且切实贯彻到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中去。人们都记得,马克思恩格斯投身于革命活动的时候,工人的状况——用恩格斯的调查说:“普遍处于可怕的贫困境地;梅毒和肺部疾病蔓延到难以置信的地步”。[5](P498-499)工人的生活十分困苦,精神亦十分颓废。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上流污蔑工人是“失去教养”的“流氓”;一些人道主义思想家在呼吁有钱人以“慈善和博爱”帮助工人的同时,指责工人不应该如此堕落。马克思恩格斯从另一视角认识,认为工人中即使有某些堕落现象,完全是由人剥削人的制度造成的。正是几百万穷困不堪的工人创造了英国的伟大。机器大把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共同的劳动和生活迅速培养着工人的主体意识,使其领悟到自己是一个整体,一个阶级,分散时是软弱的,联合起来便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培养工人的主体意识,使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从而形成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巨大力量,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教导所有共产党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使命。今天,我们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更加重要。在当代西方世界,由于日益深刻的社会危机,特别是人的精神危机,人的发展趋于畸形。什么“消费人”、“享乐人”、“怪异的新人类”纷纷登场。人们想起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丰富思想及其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的重要功能。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巨大吸引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上一篇:论实践的主体超越性——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