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德希达书写死之绝境(1)(3)

2014-12-03 01:09
导读:但是,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已经在说“死”了,他区分了两种死的情形,即肉体与灵魂同死与相分离的“死”,并指示出灵魂不死的另一个极乐世界。

但是,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已经在说“死”了,他区分了两种死的情形,即肉体与灵魂同死与相分离的“死”,并指示出灵魂不死的另一个极乐世界。死主要是身体的事情,对于纯洁的灵魂,尤其是学习哲学(即练习死亡)的灵魂而言,尽量脱离肉体早一些就多一些幸福。那么,苏格拉底的辩护只是一种佯装?他能主宰自己的死,他可以加速它的到来,死是可能的,我能让我的死到来,而不是你们这些判决者、不是死神。哲学学习本来就是自杀,也拥有自杀的权力。
而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则着手一步步具体论证了死之不可能,他开始说“死”,死就是最高的知识与德行。我们并不准备详细展开这些论证:死正好使污浊的身体与洁净的灵魂分离:从相反相生论证灵魂的存在;记忆证实了灵魂在生前的存在;灵与肉看视方式的不同与和谐与否及它们的分解与综合证实了灵魂与身体的同一与差异;对以前宇宙起源论的反驳及自己关于天堂与地狱的新神话则证明了死后灵魂的永恒存在,以及,生与死是对立的,而灵魂属于生命,那么灵魂是不死的。
我们只是想指出这些论证在展开过程中并非那么通畅,时常会有停顿与难堪的沉默,甚至还伴随着“女人式”地哭泣。“苏格拉底说完,显然是在细想自己的话”——他对自己的话不够自信?并试探性地问道:“你们觉得我的论证不充分?如果有人要把这个问题讲得彻底,那么确实还有许多疑难之处,许多可以攻击的弱点。”[3]——这些疑难或绝境能够通过去吗?他还害怕听众讨厌这无结果的论证,这不表明死之句法总让人心烦意乱?“死-节”也是“死结”?而且他还担心时间不够:“即便我能证明,我也没这些时间,不等说完,我就得送命了”[4]。——论证需要时间,“死”会打断、中止论证,逻辑不能排除时间?在死亡面前,Logos是可信还是不可信的?苏格拉底似乎更担心的不是逻辑的论证,而是他的死给学生们带来的恐怖,结尾的神话是修辞,但是,神话和logos如何在死亡面前达到一致?修辞和论证是什么关系?它们都是语言?而对话和交谈不就是灵魂的在场?灵魂是不死的,“死”就应该在论证中绝对缺席,我们谈论“死”,其实并不触及它?啊,死又是不可能的,通过论证难道不是正好可以无限推迟它?并把灵魂带往一个高处,为肉体死后想象一个“所在”,就总给了灵魂一个位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柏拉图”这两篇对话的写作都是重述、回忆与哀悼,这哀悼式的写作使论证一次次被重复,这重复使哲学可能。这是苏格拉底之死所给予哲学的礼物,它们也是论证的典范,更把求死的辩护与不死的论证结合起来,构成“双重约束”(doublebind)的纽结,它先在地决定了后来西方形而上学有限与无限,必死与永恒的各种区分,并使哲学的言说可能。
如同帕托卡所说:“柏拉图的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征服了死,它并不逃离死,它面对面地看着死。他的哲学就是忧烦死(meletethanata),灵魂的烦忧与死之烦忧不可分离,并成就生命烦忧的本真性;(永恒的)生命一开始就生于对死的直视,生于对死之征服(或许它只不过是征服)。”[5]帕托卡认为,柏拉图通过把责任转向对个体之死的责任,超出了(surpass)这之前的神话与巫魅式的魔灵(daimon)的神秘,这魔灵在来源上被规定为不负责任,“它属于一个空间,在那里还并没有响起回应的指令;在这空间中还并不能听到要求答复自身、承担自己的行为或思想的召唤,还不能去回应它者与在它者面前而对自己负责。”(GD:3)德希达的概括使一个本源空间的神秘明确了。
只是通过苏格拉底给出“死之礼物”(agiftofdeath),这个转换与超越才可能,从而也使 历史 的人可能,对历史负责的人可能,通过苏格拉底的献祭,柏拉图整合了魔灵的神秘,通过灵魂的回忆及内在对话,永恒在场着的交谈与论证,产生了一个“内在灵魂”空间,哲学及其哀悼活动者在这空间展开。随着基督教的形成,耶稣基督的死与献祭及其哀悼,通过把柏拉图的神秘压抑并“扬弃”,更加使灵魂内在化了。人与上帝及重临的关系是秘密,我内心的上帝或我自身比我本人还更接近我自己,正是死使这一“分离”可能,并又关联起二者。
上一篇:“上帝之死”时代中的朋霍费尔(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