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西方古典伦理政治观(3)
2014-12-13 01:09
导读:想家看来,这个目标便是善。苏格垃底深信,城邦应该是一种为了某种善的目的 而存在的包括全体公民的道德共同体,这同样也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出发
想家看来,这个目标便是善。苏格垃底深信,城邦应该是一种为了某种善的目的
而存在的包括全体公民的道德共同体,这同样也是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亚
里士多德也认为,"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
标。"在他的眼中,政治学就是研究城邦的善。可见,伦理不能独立于城邦而
真正得到实现,城邦统摄了伦理。与之并行不悖的是,城邦不能离开伦理的价值
取向,否则就是非正义的。在古希腊人看来,城邦实际上就是政治。因此城邦与
伦理的关系就等同于政治与伦理的关系。这种古典伦理政治观虽然表明了政治学
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伦理学,实际上却是抬高了伦理价值的规范意义。因为政治充
当着伦理的手段,政治只有具有伦理关怀才算正当。在此,伦理规制了政治,因
而能对政治进行价值上的批判。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以上阐述的只是西方古典
伦理政治观的本质内涵。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案,不同的思想家无疑具有不同的想
法。比如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的统治才能真正实现城邦的善,而亚里士多德则
倾向于更现实地采用常识来达到政体的优良。但是这些分歧并不妨碍西方古典伦
理政治观本身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即政治必须以伦理为基础和目标。
当代自由主义者的误读
经过希腊化和古罗马时代直至中世纪,尤其是到了近代自由主义的兴起,西
方古典伦理政治观基本上退出了在西方政治思想中的主流位置。贡斯当在其著名
的关于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的演讲中,就将古代与近代的自由分别视为
共同体的自由和个人的自由,从而在历史时段上排斥了古典观念在现代社会存在
的合法性。很明显,近代出现的社会契约论把国家当作个人为了实现更好的自我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保存所不得不依靠的手段和工具,就已经剥离了笼罩在国家身上的神圣光环。政
治与伦理逐渐予以分离,而国家并不以伦理为价值取向,相反被视为必要的恶。
毋庸质疑,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自由主义者对古典伦理政治观的批判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自由主义不能因此而陷入不加审视的狂妄之中。当
代自由民主社会所出现的种种危机无疑与这种虚妄有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那样,一种事物只有在其发展的终点或完成阶段才显现出其本性。当现代社会正
在向后现代演进并已暴露出种种弊病的时候,当代自由主义者却依旧沉醉于近代
自由主义者对古典观念的激情批判中,而对自身缺乏谨慎的反思。综观他们的思
想,笔者认为在西方古典伦理政治观评价上,当代自由主义者的误读主要表现为
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西方古典伦理观的误读。古希腊思想家在论及伦理时,主要是讲正义。
在《理想国》的开篇,柏拉图就提出了" 何为正义" 的论题。柏拉图认为,
传统的正义观都不适当地与狭隘的利益关系相联系,这种情况使人们的正义观各
不相同。而他认为存在一种能够超越个人利益的客观的、普遍的正义标准。在谈
到理想的城邦时,柏拉图说," 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
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
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
"根据这种标准,柏拉图认为城邦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响应地,
城邦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哲学家)、护卫者和生产者。只要这三个
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城邦就实现了正义。柏拉图实际上是从个人的角度来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得出以上结论的。他认为,一个人的灵魂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要素。一个
有德行的人应该使理性居主导地位,统帅激情,控制欲望,这也是人的灵魂的最
佳状态。由此推及城邦,哲学家、护卫者和生产者便分别是理性、激情和欲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