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鉴泉先生的“人道”思想研究(5)
2015-02-07 03:05
导读:因此,刘鉴泉先生十分注重《孝经》。他认为《孝经》是先秦原始儒家的精华与理论结果。在其《〈大学〉〈孝经〉贯义》中,鉴泉先生写道:“《论语》
因此,刘鉴泉先生十分注重《孝经》。他认为《孝经》是先秦原始儒家的精华与理论结果。在其《〈大学〉〈孝经〉贯义》中,鉴泉先生写道:“《论语》、《大学》、《礼运》、《中庸》、《孟子》之言,不可以不互证,缺其一则不贯,非独句义之多显同而已也。《论语》发其端,《大学》纵贯其次第,《中庸》横包其范围,《孟子》直指其要领,而《孝经》则定其会归。此诚儒家之大义也。”[27]这实际上给予了《孝经》极高的评价,这也正显示了鉴泉先生的理论归结。
在《人道》一文中刘鉴泉先生提出的“孝道”理论虽然之根于孔、曾、思、孟的原典,声称是“吾华先圣”的绝学,但是,由于鉴泉先生面对的是“持斗争分别之态以对宇宙”的生活,因此,从思想的统系来看,鉴泉先生走的是其祖父刘止唐先生整合儒家与道家,二者融通为一的道路,所以其“人道”的精神境界与宇宙相续相联,天地为大父母,父母为小天地,博厚高明悠久无疆的导向之中透着一种天人合一的萧朗、自然和了无挂碍的洒脱;从思想的上来讲,鉴泉先生走的是章实斋考镜源流、明统知类的道路,推十合一,两而能一,御变用中,“纵之宙则生生不已,横之宇则万物不息不辍”,其间蕴含了鉴泉先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深层忧虑和无限憧憬。有诗为证:
人海风涛总未平,萧条秋气倍凄清。挑灯忽忆兴亡事,闭户难禁淅沥声。
晦景鸡鸣悲乱世,故庐蠖屈幸吾生。年来已断沧桑感,但视银河洗甲兵。[28]
[①] 刘鉴泉,名咸炘,别号宥斋,生卒于1896-1932。祖籍成都双流,家世业儒,为成都大学、
四川大学教授,与著名学者蒙文通、唐迪风(唐君毅之父)等为知交。
武汉大学萧萐父先生在其《刘鉴泉先生的学思成就及其意义》一文中指出:“刘鉴泉先生玄思独运,驰骋古今,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最为突兀,堪称近世蜀学中的一朵奇葩。”(见氏著:《吹沙二集》,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54页)萧萐父先生又在刘鉴泉先生《推十书·序》中写道:“《推十书》,乃英年夭逝的天才学者刘鉴泉先生之重要遗著,是其所撰纲旨、诸子学、史志学、
文艺学、校雠目录学及其他杂著之总集,都二百三十一种,四百七十五卷。”(见氏著:《吹沙二集》,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460页)刘鉴泉先生的学术成就还受到过陈寅恪、梁漱溟等先生的欣赏和赞誉。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刘鉴泉先生的学术成就湮没无闻,没有得到当代学术界应有的重视。《人道》一文,居《推十书·内书》之首。萧萐父先生在《推十书·序》中还写道:刘鉴泉先生“面对‘五·四’新潮及开始向后‘五·四’过渡的新时期,中西文化在的汇合激荡,正经历着由肤浅认同到笼统辨异,再向察异观同求其会通的新阶段。在其重要论著中,已有多处反映了这一主流文化思潮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人道》中体现得特别突出。[②] 刘止唐,名沅,生卒于1767-1855,祖籍成都双流,被列入《清史·儒林传》。其著作有《槐轩全书》(四川省图书馆有线装本),其中哲学方面除《四书恒解》、《周易恒解》、《诗经恒解》、《书经恒解》、《春秋恒解》、《周官恒解》、《礼记恒解》、《孝经恒解》、《大学古本质言》外,还有《正讹》、《子问》、《又问》、《约言》、《拾余四种》等,其学业多受自其父刘汝钦先生(精于《易》学,洞彻性理)。止唐先生认为,真正的圣学圣道至汉代以后,已被弄得面目全非,并且认定韩愈、周敦颐、张载、邵雍、程朱的思想都歪曲了孔子孟子的真义,致使圣学不传。他在其《槐轩约言》中说:“吾以圣人之道定百家,不以百家之谬溷圣贤。”这种精神完全被五四时期的刘鉴泉先生继承了。[③] 深受胡适欣赏的“派”战将吴稚晖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一文中辛辣地讽刺了梁启超、梁漱溟二位先生,并且在《箴洋八股化之》一文中说, 二梁的“谬误,乃是完全摆出西学古微的面孔,什么都是我们古代有的,什么我们还要好过别人的,一若进化学理直是狗屁。惟有二千年前天地生才,精华为之殚竭。无论亿万斯年,只要把什么都交给周秦间几个死鬼,请他们永远包办,便万无一失了。你想他如此的向字纸簏里,掏甘蔗渣出来咀嚼,开了曲阜大学,文化学院,遍赠青年,岂不祸世殃民呢?这是梁先生走去那条路上,走得太远了,所以陷入迷魂阵。”(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9页。)[④] 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4、139、136页。[⑤] 梁启超著:《先秦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梁启超先生在其《人生观与科学》评判张君劢、丁文江的论战文章中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人生有一大部分是可以——而且必要用科学来解决的。却有一小部分——或者还是最重要的部分是超科学的。”(见《科学与人生观》,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⑥] 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60-461页。[⑦] 刘鉴泉著:《人道》,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19页。[⑧] 刘鉴泉著:《人道》,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17页。[⑨] 刘鉴泉著:《人道》,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19页。[⑩] 刘鉴泉著:《人道》,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19-420页。[11] 高瑞泉主编:《中国近代思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6页。[12]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之32,第75页。[13] 蒋广学著:《梁启超和中国古代学术的终结》,江苏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14] 刘放桐编著:《西方哲学》(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页。[15] 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88-689页。[16] 刘鉴泉著:《变歌》,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2227页。[17] 刘鉴泉著:《自笑》,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2225页。[18] 刘鉴泉著:《群治》,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29页。[19] 萧萐父著:《刘鉴泉先生〈道家史观说〉述评》(打印稿,第二届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摘要)。[20] 刘鉴泉著:《群治》,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28页。[21] 刘鉴泉著:《人道》,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22页。[22] 参见刘鉴泉著:《故性》、《善恶》,见《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23] 刘鉴泉著:《群治》,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28页。[24] 刘鉴泉著:《人道》,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23页。[25] 刘鉴泉著:《人道》,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422-423页。[26] 此一段表述与小戴《礼记》的《祭义》一篇有雷同的地方:“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27] 刘鉴泉著:《〈大学〉〈孝经〉贯义》,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60页。[28] 刘鉴泉著:《夜听雨》,见氏著《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影印本)版,第2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