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3)
2015-02-13 01:00
导读:袁世凯限制言论自由的《报纸条例》。有了新闻和出版自由,短短几年,各地就创办了四百多份支持新文化的报刊。虽然出现过一些封报和逮捕新闻记者的
袁世凯限制言论自由的《报纸条例》。有了新闻和出版自由,短短几年,各地就创办了四百多份支持新文化的报刊。虽然出现过一些封报和逮捕新闻记者的事件,但创办新的报刊登记即可,实际影响不大。就中国大陆而言,这是继民国元年,二年后,言论最为自由的时期。再加上蔡元培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按照世界通行的现代大学原则改造这间学校,学术自由也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在思想和言论自由有所保障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可以自由竞争,多种声音并存,互相牵制,你死我活互不相容的戾气较易化解。在北京大学,最极端的鼓吹无政府主义的文章,经常现现在《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上;最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亦有一些感兴趣的师生组成研究会公开、自由地研讨。「学术自由、教授治校,以及无畏地追求真理,成为治校的准则。」而且「北大所发生的影响非常深远……甚至各地的中学也沿袭了北大的组织制度,提倡思想自由」。⑨思潮的激进通常是社会矛盾尖锐加上压制言路的苦果。新文化运动发生在思想和言论比较自由的环境下,又以维护和扩大这些自由为职志。视之为导致文化激进思想潮泛滥,显然不符合实际。
政治激进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从辛亥革命至五十年代,中国一直战乱未息,如果加上被毛泽东称为「全面内战」的文化大革命,则动乱的时间更长。这些动乱是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后果?限于篇幅,一篇小文不可能全面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以紧随新文化运动后兴起的国民革命为例,看看两者何关连。其实弄清这一时段的情况,整个问题的答案也思过半矣。
这期间的战乱首先是由军阀造成的。段祺瑞等人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冀图用武力统一全国。西南军阀则以「护法」为名,力图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用孙文的话来说,两者是「一丘之貉」。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国民革命」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它的兴起,国共合作,国民党改组中采纳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纲领,党军的编练,都留下了来自苏俄的胎记。不过,不能把苏俄的影响与新文化运动混为一谈。后者反对的是中世纪的意识形态;而前者虽与后者有切合点,亦有很大的相左之处。
苏俄十月革命的冲击波遍及世界各主要国家,不过,作为激进思想,布 什维主义仅是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它能否成为政治激进主义的实践,取决于不同的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在中国、离开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紧密合作,不可能形成如此规模的国民革命。无不讳言,新创建的小组织--中共发展如此迅猛,借助国民党之处更多。
以《建设》、《星期评论》为代表,一些国民党领袖如胡汉民、戴秀陶等人支持文化运动。但孙中山欣赏和理解的主要是五四爱国运动。他支持思想革新,对新文化运动却不完全理解。他从新文化运动中得出的直接结论是要加强宣传工作。用他看书的话来说是:「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抒发主论……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与论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因此,他汲汲於筹款建立印刷所,鼓他所发明的让后知后觉跟随先知先觉的,「知难行易」一类理论。而对作为新文化运动追求的核心价值--个自由以及白话文学等等则持反对的态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其领袖虽然以不谈政治相标榜,其实他们选取了一条与当时的军阀,政客有别的救国道路。《青年》创刊伊如,便在第一页登出《社告》,揭橥他们的宗旨是「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11)他们说「不谈政治」而又突显「修身治国之道」,大致有这么几个要点:所谓「不谈政治不过是避免进行当前政治行动的鼓动,着重从学理的层面设清有关问题,使人们可以得到认识处理当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启示。这就是他们「不谈治」而又突显「修身治国之道」的真实含义。后者大致有这么几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