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9)
2015-02-13 01:00
导读:头一条不应忘记的事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的是宽容和多元并立的精神。宋明理学反覆宣扬「不为圣贤,便为离兽」的两极化思维方式,是中世纪意识形
头一条不应忘记的事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少的是宽容和多元并立的精神。宋明理学反覆宣扬「不为圣贤,便为离兽」的两极化思维方式,是中世纪意识形态奴役人们心零的工具。新文化运动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冲破这一类思想牢笼。以革命的名义继承这样的民维方式,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动。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变革是各种重大变革的先导,这种思维方式在革命的名义下复活,强有力地证明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必须坚持和更广泛地进行。此后,它屡仆屡起,顽强地以各种形式再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应该笼统地指摘「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因为思想文化的变革仍是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没有出现光要思想文化而不顾其他领域的变革的历史现象。上述种种思想文化传统压倒新文化运动的诉求,导致激进思潮泛滥的事实;近年「说不等廉价的狭隘民族主义居然蛊惑了那么多人;都应该引起中国人高度警惕。历史已经一再证明,不长期耐心反覆系统地清理和批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不坚持不懈地传播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多元、理性等现代观念,完成新文化运动的未竟事业,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
历史经验还表明,化解激进,稳定社会秩序,最根本的保证是寻求建立适当的制度。
国民政府统治下作为国民革命「策源地」的广州,连中间派也没有言论自由,新文化连动赖於生存的制度消失了。
激进思想所以危验,在於它与党军结合在一起。从民国成立之日起,派系有军队;私人有军队;就是没有以捍卫自由、民主和宪政为职志,而在政治门争中保持中立的国家军队。这个制度缺陷,因「以俄为师」编练「党军」而登峰造极。
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际,国会和共和政府已经被扭曲,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已被阴塞,硕果仅存的现代文化教育制度成了失支屏障的孤堡,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危验。国民政府成立,干脆「以党治国」,推行「党化教育」连北洋军阀不敢公然抛弃的国会,学术自由,出版自由也一概化乌有。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开始,在清政府鼓励下,商会等民间社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学生和其他知识阶会的各种自由结社如雨后春笋,工人也开始组织自己的围体,这些组织既是民主自由的基础,又是维护社会委定的减震器。国民党的党化政策,实际上取消了这些组织的独立性和集会结社自由。
专制统台导至激烈的反抗。加上军阀之间的矛盾,农民失去最低生活保障后的反抗,整个中国陷入了长期动荡不安、战乳频仍的状态。
不能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去寻求激进思想泛滥的原因。更不能把战乱归罪於知识阶会和新文化运动。应该追问的是:为甚么化解激进的机制在中国被推毁?从制度着眼才能找到激进思潮在中国泛滥的根本原因,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找到相应的封策。
继承五四,首要的是继承和回归当时已初具规模的现代思想文化和教育制度。完成告别中世纪的思想变革。如果说要「超越五四」,也庆该从当时的制度缺陷中寻求可供今日改革借 的智慧,完成新文化运动清理中世纪意识形态,确立现代观念,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历史重任。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冀图从有待清理的传统文化中寻求救世良方,很可能是南辕北辙。
注释:
(1)陈独秀:《答〈新青年〉爱读者》,《新青年》第三卷第五号。
(2)唐绍仪等:《社会改良会宣言》,《宋教仁集》第377页,中华书局1981年北京。
(3)蔡元培:《封於新教育之意见》,《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第16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4)朱谦之:《革命
哲学》第217页,泰东书局1921年上海。
(5)朱谦之:《通讯代序(致李石岑》,《周易哲学》学术研究会业书部出版,1923年上海。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6)凌霜:《本志宣言》,《进化》第一期,1919年1月1日北京。